日前,记者走进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南通星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一期工程现场,地表温度直逼40℃,60多名施工人员头戴安全帽、身穿被汗水浸透的工装,围着钢筋脚手架和钢结构框架紧张作业。“必须咬住时间节点,确保明年一季度竣工。”项目现场负责人倪伟华说。
这家紧锣密鼓建设的企业,背后有个实力雄厚的“娘家”——上海星合机电有限公司。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海星合机电是我国高精密机床代表型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机器人研发、航天航空零部件加工等关键领域,更打破多项国外技术壁垒,实现“进口替代”。近年来,随着订单量节节攀升,原有产能难以满足需求,在长三角布局新生产基地,成了企业发展的“必答题”。
“与海门‘双向奔赴’的合作,得益于海门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各级领导的情真意切、上海星合决策层的远见卓识。”倪伟华表示。双方一拍即合,3月20日,总投资15亿元的“年产800台高端数控机床和高端齿轮及箱体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协议正式签约。项目分期实施,一期总投资5亿元,形成年产400台的规模。4月11日,南通星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完成注册,一场“工业母机”的筑梦之旅就此开启。
项目要快建,服务得跟上。为了让工程早日落地、开工建设,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的服务专班提供无缝对接服务。施工许可证是项目开工的“通行证”,如果按常规流程,企业需提供用地手续、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图设计及消防审查等多项材料,审批周期长,很可能耽误开工。“不能让流程卡了进度。”行政审批部门大胆创新,将施工许可证拆分为“桩基工程”“主体施工”两个阶段办理,先办理“桩基工程许可证”,让项目提前进场打桩。“这一下,至少为我们节省了两个月的开工时间!”倪伟华忍不住点赞这种“边审批、边建设”的灵活模式。
今年4月,随着第一根桩基打入地下,星海智能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动工,用地面积3.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2万平方米。项目现场正按“270天”倒计时的节奏快速推进。
“我们要建的不只是工厂,更是‘零碳标杆’!”倪伟华指着设计图纸介绍,厂房顶部将铺满太阳能板,地下是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再配上各类节能减排设施,绿色低碳的理念贯穿始终。如今,两栋厂房的桩基工程已全部完工,钢结构搭建正火热推进;按照计划,9月中旬钢结构将初步成型,10月进入水电、消防、门窗安装阶段,12月开始室外道路浇筑和沥青铺设,明年一季度就能全面竣工。更值得期待的是,工厂按照国际先进标准打造,恒温车间、洁净车间一应俱全,关键的生产和检测设备,大多来自欧洲和日本,仅一期工程的设备投资就约2亿元,目前部分设备已在采购途中。
“选择海门,是我们最正确的决策之一。”回望合作历程,倪伟华满是感慨。最初吸引企业的,是海门的区位优势、便捷交通和完善的产业生态。而随着项目推进,海门的优质营商环境更让企业“暖心又省心”:一站式服务简化了流程,缩短了时间成本;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领导和项目办、招商局的负责人更是常往工地跑,遇到问题当场协调解决。“有这样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把基地建成行业领先的‘工业母机’生产标杆!”倪伟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