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秋季气温转凉、但昼夜温差增大,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等急性肠道传染病易发。9月10日,区疾控中心呼吁市民朋友及各类集体单位,提高防控意识,从饮食卫生、个人习惯等多方面入手,筑牢肠道健康防线。
据介绍,秋季肠道传染病高发并非偶然,而是气候特点与人群行为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区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与性病艾滋病防制科科员刘金凤说:“气温下降后,人们更偏好热食、熟食,但剩菜剩饭储存不当易滋生沙门氏菌等致病菌。同时,秋季开学后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人员密集,诺如病毒等易通过粪口途径快速传播。”此外,秋季正值海鲜、蔬果大量上市,若清洗不彻底、烹饪未熟透或储存方式不当,易引发由副溶血性弧菌、痢疾杆菌等导致的细菌性肠道感染;生食受污染海产品或食用未煮熟的受污染海产品、饮用被污染的水,是霍乱的重要传播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企业、养老院等集体单位因人员集中、接触频繁,是肠道传染病防控的关键区域。刘金凤建议,个人层面,要严把“病从口入”关,生熟食物分开存放、分开处理,肉类、海鲜务必彻底煮熟煮透,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饭前便后用流动水加肥皂规范洗手,时长不少于20秒,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鼻和食物。集体单位层面,学校需加强晨午检和因病缺勤追踪,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安排隔离并及时上报;企业、养老院要定期对食堂、卫生间等重点区域进行清洁消毒,规范处理呕吐物、排泄物及污染物,组织员工和老人学习肠道传染病防控知识,尤其要强化对霍乱等甲类传染病的应急处置流程培训。
区疾控中心提醒,若出现持续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尤其是剧烈无痛性腹泻、米泔水样便等症状时,应立即到正规医院肠道门诊就诊,切勿自行用药延误病情;就诊时需主动告知医生饮食史、接触史,同时做好居家隔离,妥善处理个人排泄物和呕吐物,对家居环境彻底消毒,防止传染给家人及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