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街道振邦村,一个以烈士名字命名的村庄。这片土地既承载着革命先烈唐振邦的英勇事迹,也见证着一个乡村的蜕变。
唐振邦,1920年出生在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弟兄四个中排行老三。年少时,他在茅家镇一家小饭馆打工,端茶送水间结识了共产党人,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43年初,唐振邦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前往南通参军,正式成为革命工作者。他积极上进,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苏中第九军分区特务二团二营四连副班长。在部队中,唐振邦关心战士,事事亲力亲为。1945年1月,在泰兴县大洋庄战役中,他不畏枪林弹雨,与敌人搏杀。当发现战友身负重伤时,他不假思索地背起战友,却因长时间作战的疲惫,不幸被敌人机枪射中,英勇牺牲。2001年,原振邦村、连西村、连东村3个自然村合并,新村仍以“振邦村”命名。唐振邦的事迹由此在更多的村民中流传开来,成为鼓舞村庄发展的精神力量。
“没拆迁之前,我们村交通不方便,村里资源匮乏,村营收入不足10万元。”振邦村党总支书记季美华向记者介绍。
转变始于2012年。振邦村借助万顷良田项目,开始了拆迁改造进程。全村原本有35个村民小组,其中26个小组拆迁后搬到了富江一品小区;2018年,随着富江高科项目推进,剩余的9个村民小组也搬迁到城区。如今的振邦村,336省道穿村而过,北侧是农业园区,南侧则建成了平谦国际产业园。
该村通过整合资源,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振兴之路。北侧的农业园区已成为江苏省农业园区的主阵地,园区内拥有以蔬菜种植为主的强盛农业,以水果种植为特色的旺旺农场,以枇杷种植为核心、结合农文旅开发的天籁村现代农业项目。更令人欣喜的是,振邦村创新性地与周边13个村“抱团取暖”,共同投资340多万元在邻村建设了保鲜冷库,可容纳700吨农产品。该项目现已投入使用,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多万元。同时,联合13个村在城区购置了门面房,每年带来10多万元收入。振邦村还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新建光伏发电项目,进一步增加了村营收入。通过整合村里闲置用房对外招租,又增加了40多万元的收入。2021年,该村被评为南通市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村;2023年,被评为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培育村。2024年,该村的村营收入达到120万元。
产业发展最终是为了惠及民生。振邦村在集体经济壮大的同时,高度重视村民福祉。对于被征地农民,村里每月发放补贴;农业园区的百姓也能获得相应的生活补贴和土地租金收入。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让村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享受到了城市便捷的生活服务设施。“子女能够享受到城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年轻人可以到企业里就业,村民们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了。”季美华高兴地表示。
“拆迁不拆情”。振邦村始终没有忘记红色基因的传承,村里将乡愁作为纽带,把资源当作资本,进一步整合原有资源,通过村企合作,让乡村更加充满活力。未来,振邦村将继续弘扬先烈的英勇精神,在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村级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推进民生实事等方面不断探索,让这片红色热土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