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门区副区长姜静在“水岸共生·循环赋能”分论坛分享跨江融合绿色发展经验。
7月30日,黄浦江畔迎来一场跨越长江的“绿色对话”,2025年第二十届“蓝色浦江”学术年会“水岸共生·循环赋能”分论坛在上海隆重举行。出席本次论坛的有上海市科协副主席陈馨,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水和海洋处处长刘代玲,上海城投水务集团副总经理陈广,同济大学教授赵海峰、诸大建等众多行业代表和专家。
主题演讲环节,六位重量级嘉宾带来了极具前瞻性和实践性的精彩分享。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党委委员祝真旭聚焦《水岸创新国内外实践与公众参与》,系统回顾了国际、国内污染协同治理的历程,揭示了共有共治共享为水岸共赢的根本动力与实践路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朱旭峰以《中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问题与对策》为主题,以水源地保护为切入,抛出经济发展与环境绩效权衡的话题,引人深思。
南通市海门区副区长姜静也受邀出席并作主题演讲,围绕“链接江海,创新赋能”分享了海门区在跨江融合与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打造水岸共生发展新典范的实践经验,引发与会代表的积极讨论。
站在论坛的大屏前,姜静以三个故事向来自各地的专家娓娓道来。一是百年理念的当代表达,传承并发扬张謇精神,将循环经济视为破解资源约束、重塑竞争优势的核心引擎,不断构建三级循环体系,推动资源利用进一步优化,逐步摸索出一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现实路径”。二是长江口的生态逆袭,青龙港的涅槃重生,从生态伤疤到绿色明珠,彰显着海门重塑生态屏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喜人成效。三是临江高新区的绿色蝶变,从化工重镇到产业新城,诠释着海门正加速推动产业生态化,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论坛现场还正式发布了《绿色水岸上海共识》,支持沿江城市探索“水岸共生”差异化路径,为长三角一体化植入“绿色基因”。海门区将以此为契机,推进“江海联动+智慧治理”模式,共建长江口生态观测网络,共享固废智慧监管平台,推进跨界跨区域污染转移联合处置,不断深化经验学习交流活动,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跨江融合”经验。
“海门与上海,共饮一江水,同担一份责。”姜静表示,随着北沿江高铁明年通车,绿色实践将加速融合。我们将以此次论坛为重要支点,深化交流合作,汇聚智慧力量,共同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水岸共生、绿色发展的全球典范。让母亲河涌动的绿色浪潮,激荡出高质量发展的金色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