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部门动态>>正文内容

全国生态日:当长江遇见青春力量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点击数:

8月13日,在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20名青年学子齐聚江海门户——南通海门,投身南通市生态环境局举办的“江风海韵绿意浓 生态南通共守护”主题活动。他们用脚步丈量长江岸线,用心感悟生态治理智慧,实地感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行走的课堂中凝聚起守护母亲河的青春共识。

观前沿工程,感科技守护之力

活动首站抵达“万里长江第一隧”——海太长江隧道智慧中心。该工程作为国家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北起南通市海门区,南至苏州市太仓市、常熟市,线路全长39.07公里,过江隧道段长11.185公里,其中盾构隧道长9.315 公里,是目前世界最长的公路水下盾构隧道,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隧”。除了广为人知的“风光储一体化”建设项目,海太长江隧道作为“绿色零碳隧道”示范工程,更是将“双碳”理念贯彻在全过程、全方面。

“这是我们的环境监测系统,在这块大屏上,我们可以实时监测大气、噪声等数据。”项目讲解员介绍道,“通过监测,可以核实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和适当性,为环境保护管理提供依据。”通过视频宣传片、数据对比图、3D影像等丰富多样的展示方式,青年学子们详细了解了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建设的总体概况、科研创新、绿色低碳和建设意义。通过盾构机3D仿真系统视频展示,让大家仿佛身临盾构施工作业其境,深刻感受到了大国工程、国之重器的独特魅力和风采。

览园区新颜,悟治理蝶变之道

在青龙港生态绿地,一组组对比鲜明的展板无声诉说着“青龙河之变”的动人篇章,这里是生态修复的典型案例。通过讲解,学子们深入了解到,南通海门将青龙河整治作为落实“共抓大保护”要求的“一号工程”,经过8个多月聚力攻坚,完成了排污口整治、化工企业关停转型、生活污水接管、“散乱污”企业清理等系列工作。

如今,这处环境治理的“南通样板”,让学子们触摸到生态修复的艰辛与希望,更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南通的坚实落地与生动诠释。“我在海门长大,听到青龙港的变迁故事,我深刻体会到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作为环境专业学生,更感到责任重大。”参加活动的大学生徐灵奕感慨道。

承先贤之志,汲理念传承之泉

走进张謇研学中心,实业家张謇先生“建一处工厂,即营一处园林”的远见卓识穿越百年时光,深深叩击着年轻心灵。先生超前百年的生态平衡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智慧,为今日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厚重历史滋养。学子们沉浸其中,深感先贤遗泽如灯塔,照亮当代守护之路。

来自海门区人民检察院、海门生态环境局的“海小青”宣讲员以《青龙港的三变新生》为主题,将生态保护治理历程娓娓道来。大学生们则围绕今日所见所思,踊跃分享心得:“从张謇先生的远见,到青龙港的蝶变,再到隧道工程的生态匠心,我们触摸到了南通生态守护的完整脉络。作为青年人,我们要不忘来时路,走好脚下路,坚定未来路。”

化废为艺术,践青春守护之行

学子们积极参与生态手工环节,今日被一路饮用的一个个饮料瓶,没有被胡乱丢弃,而是在青年手中“重获新生”。黏土包装、贝壳点缀、彩笔手绘……普通的瓶子蜕变为独具匠心的花瓶。这“变废为美”的实践,不仅赋予废弃物新的生命光彩,更将绿色生活理念深深植入每位参与者心田。

南通作为长江入海口城市,近年来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推进美丽南通建设,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生态知识的充实之旅,更是一场守护意识的深化洗礼。当长江遇见青春之志,南通乃至长江沿岸生态守护的未来图景,必将因这蓬勃的青春力量而更加灿烂坚实。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