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前,海门叠石桥,年仅26岁的陆朝桢牺牲在这片土地上,但他的爱国精神被传承了下来。8月6日,记者采访了海门区烈士陵园文史研究室主任张国华,详细了解了陆朝桢烈士英勇壮烈的一生。
陆朝桢,南通县通海乡天星村(现通州区张芝山镇)人,生于1916年3月24日。中学时代,他渴求知识,酷爱真理,喜欢阅读进步书刊,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在习作《海角生光》里,曾热情地抒发了他纯朴的爱国主义思想。
1936年,他从江苏省立如皋师范学校毕业,先后任教于培德小学、三和小学。面对灾难深重的民族命运和黑暗至极的旧社会,他决计以教育为阵地,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陆朝桢忧国之心更切。他和其他爱国进步教师一起,以“不做亡国奴”为口号,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号召学生和民众捐款抗日。他在一次集会上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讲:“当前日寇侵犯我国土,残杀我国民,我们要奋起反抗,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团结抗日。”听罢,大家争相捐款。
1938年春,日本侵略军相继侵占南通、海门之后,陆朝桢义愤填膺,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由爱国知识分子瞿犊、共产党员王进组织领导的启东抗日义勇军。他倾尽家产资助部队。在多次战斗中,他勇敢顽强、身先士卒,深得战士爱戴。不久,他被任命为中队长。后来,又协助在通崇海启抗敌指挥部担任政训处主任的共产党员茅理举办政训班,培养抗日干部。他自己认真参加学习,接受马列主义教育。在此期间,经组织考察,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1月,坚持抗日的瞿犊、王进惨遭国民党顽固派张能忍阴谋杀害,部队渡江到了崇明,改编为崇明民众抗日自卫总队,陆朝桢随队在崇明进行抗日斗争。同年7月,他根据上级指示,从崇明潜回家乡,以教书为掩护,与总队部的王继奋、宋邦宰等,在通海地区发展抗日武装,积蓄力量,以策应崇明的抗日武装斗争,并为自卫总队北撤、扩军做了许多准备工作。
1940年9月,崇明民众抗日自卫总队奉命转移到江北海启地区。不久,为接应新四军东进,自卫总队扩编为崇启海常备旅,陆朝桢被任命为常备旅特务营营长。11月,常备旅与新四军东进部队会师后,又改编为苏四区游击指挥部第三旅,陆朝桢仍任该旅特务营营长,奉命驻防掘港。12月,在掘港保卫战中,陆朝桢和教导员沈坚如两人率领特务营,对来犯的国民党顽固派徐承德部的右侧阵地勇猛反击,给予重创。战后,荣获旅部及苏四区游击指挥部嘉奖。
陆朝桢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重视部队思想建设。他常利用战斗间隙,给战士们宣讲《论持久战》,鼓励大家为中华民族解放赴汤蹈火,奋斗不息。他既关心战士的政治学习,又关心战士的身心健康,人们都称他为爱兵模范。1941年初,部队给养一度很困难,每人每天只能供应半斤玉米粞为主食,不少战士病倒了。他立即回家筹钱,给病员调高伙食标准,使病号很快恢复了健康。在行军途中,他常把自己的战马让给病号或小战士。他严守群众纪律,部队每离开一地,都要亲自检查,不许损害群众利益。
1941年3月26日,陆朝桢率领特务营和六团三营一起,随旅部进驻通海地区,当夜,宿营于南通县与海门县交界的叠石桥冯家埭。第二天拂晓,突遭国民党保安十旅邱冠生部包围与袭击。危急时刻,陆朝桢率队奋起还击,吸引敌人火力,掩护旅部机关胜利突围。在战斗中,陆朝桢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