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入海口的海永镇,潮起潮落间勾勒出小岛的轮廓。在这里,一群教师选择扎根,用知识点亮了岛上孩子们的梦想,以岁月诠释坚守,让教育的温度在江畔流转。
龚英是海永学校初中部的语文老师,18年的小岛执教生涯,早已让她把这里当成了家。面对年轻教师时常吐槽的交通闭塞,她更牵挂学生们的成长。这所学校里,外来务工子女占比极高,家长们为生计早出晚归,龚英便身兼两职:既是传授知识的领路人,也是照料生活的“临时家长”,把温暖揉进日常的点滴里。“我们的学生需要学校,更需要老师。如果让孩子每天往返海门与海永,奔波太累了。看着他们在我的课堂上慢慢进步、越来越好,这份欣慰是什么都换不来的。”龚英的话语里满是对学生的牵挂。
在小学部,袁红健的名字早已和海永教育紧紧相连。作为土生土长的海永人,师范毕业后他便回到家乡,一教就是27年。从“小袁老师”到如今的“老袁”,时光改变了称呼,却没改变他扎根的决心。更让他骄傲的是,自己教过的学生里,已有2人重回海永,接过教育的接力棒。“咱们教学资源有限,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以李庆明先生倡导的‘田园教育’为特色,让学生在田间劳动中学知识、长本领。为了让孩子们全面发展,我们积极申报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带着他们在绿茵场上奔跑,多次在南通、海门的赛事中获奖。看着孩子们每天开开心心上课、健健康康成长,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袁红健道出了海永教师共同的期盼。
截至目前,海永学校共有313名学生,其中80%以上是来自安徽等地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33名教师要扛起从小学到初中的全部课程,一人多岗是常态。教室的窗外,江水轻拍堤岸,泛起细碎的涟漪;窗内,红笔在作业本上划过,留下温暖的批注。海永学校的教师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让教育的种子在长江畔扎根、发芽、生长,照亮了海永孩子们的求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