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30分,热浪已悄悄漫入叠石桥深国际物流园的仓库。这里分拣的包裹,大多是即将发往全国乃至全球的家纺产品——从床单被套到窗帘布艺,从跨境电商订单到线下批发货物,每一件都承载着“世界家纺名城”海门的产业活力,也凝结着分拣员在方寸之间的执着坚守。日前,记者走进仓库,体验了这场支撑家纺物流运转的“快手战”。
单日处理能力突破150万件
作为“世界级家纺产业集群核心区”,叠石桥早已不是单一的批发市场,而是形成了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到仓储物流、跨境电商的完整产业链,产品覆盖全国80%以上的家纺消费市场,并出口至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庞大的产业规模催生了旺盛的物流需求。
为支撑这股“家纺物流洪流”,近年来海门持续加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20亿元的叠石桥深国际物流园,作为南通市级重大项目,不仅是区域物流中心的核心支点,更成为家纺产业“出海”的关键枢纽。园区内,自动化分拣线以每秒2米的速度吞吐包裹,单日处理能力突破150万件,智能化设备的引入让物流效率大幅提升。
火眼金睛+眼疾手快
智能化设备让物流效率“起飞”,但人工分拣仍是不可或缺“最后一公里”的保障——那些自动化设备难以精准识别的特殊包裹、模糊面单,仍需依赖分拣员的“火眼金睛”和“快手”操作。
记者走进仓库体验时,刚站在入口就被堆积如山的包裹所震撼。“先熟悉下流程。”分拣员余哥指着传送带上源源不断的包裹介绍道:“我们靠‘三段码’分拣,第一段代表目的地中心及包件类型,第二段代表目的地分公司及分部结构,第三段则代表派送线路或派件员。我们主要看第三段的编码,每人一般负责四个编号,要从中挑出Y12、Y13、Z12、Z13这四个。”说话间,他已麻利地拿起一个包裹,手腕轻翻便抛向后方分拣区,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不过三秒。
记者学着站到传送带旁,刚盯了几分钟就感到头晕目眩。“看编号必须仔细。”一旁的王哥提醒道,“传送带跑得毕竟快,稍不留意就会看漏,一旦分错,客户收不到件,前面的活儿就全白干了。”传送带上的包裹五花八门:轻飘飘的文件袋、沉甸甸的泡沫箱,面单字迹更是参差不齐。记者紧盯着面单,生怕错过目标编号。突然,一个包裹上的“Y12”映入眼帘,刚想伸手,余哥已抢先一步拿了过去。老员工们双手翻飞,眼疾手快,与自动化设备共同织就高效分拣网络。
物流速率彰显城市活力
时间一点点过去,记者的手臂开始发酸,眼睛也因长时间聚焦而变得干涩。后背衣服被汗水浸湿,黏在身上像贴了块湿布。“来喝口水。”余哥把记者拉到休息区,递过一瓶盐汽水说道,“刚干这行都头晕,习惯就好了。我们每天得干8小时。”休息时,记者注意到每个分拣格口上方都贴着对应的编号,一目了然,这是老员工们用经验总结的“效率密码”。
再次回到传送带旁,记者渐渐找到了节奏,虽然速度远不及旁人,但总算能跟上传送带的频率。包裹经分拣员准确投入对应分拣区后,入库人员迅速接手:核对信息、整齐码放、系统录入,一气呵成。待同一批次包裹全部入库后,早已等候在旁的货运大车便启动装货流程,工人们默契配合,将货物逐层堆叠、固定,确保运输途中稳固无虞。
上午9点20分,早高峰分拣接近尾声,余哥和同事们开始整理散落的包裹。“这活儿看着简单,实则磨人,眼要尖、手要快、心要细,一样都不能少。”他笑着对记者说。走出仓库时,物流园里货车进进出出,刚分拣好的快递正装上车辆,即将奔赴全国各地。
在叠石桥深国际物流园仓库里,午后的分拣战役已悄然酝酿——那些流动的包裹里,藏着海门产业发展的蓬勃脉动,是“家纺之乡”走向世界的脚步,更是无数劳动者用汗水浇灌的民生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