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正文内容

不止“玩飞机”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2日 点击数:

在三厂工业园区的一间工作室里,尖锐的电机呼啸声与热烈的讨论声交织。这里没有传统生产线的轰鸣,有的只是两台大屏幕的电脑和桌上散落的电路板、碳纤维骨架和各式各样的工具。卞伟伟、朱籽谋、杨金敖——3名90后小伙正围着一架4A纸大小、造型凌厉的“穿越机”进行调试。

从“玩家”到“专家”

创业的发起人卞伟伟,是个典型的“技术宅”,但一聊到穿越机,他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去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抖音‘最美南通’比赛,今年竟收到了网信部门的获奖通知。”

这份惊喜背后,是卞伟伟对家乡深沉的热爱。为了展现南通的全貌,他的镜头聚焦了如皋、如东、启东、海门、海安等地,无论是当地常态化的大型文旅活动,还是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都被他用穿越机一一捕捉。“有些是出于爱好自发拍摄,有些是受主办方邀请记录,但核心都是想把家乡最美的地方分享给全国人民。” 卞伟伟说。

“最开始就是觉得酷,想玩。”卞伟伟笑着说,他并非科班出身,2021年开始,他自己上网查资料、买配件、学着装机调试,在无数次“炸机”(坠毁)和失败中,成长为一个能独立完成装机、调试、飞行全流程的专业人士。

“玩到后来发现,网上教程太散了,新手想入门特别难。”卞伟伟发现了痛点,也看到了机遇。一个念头在他心中萌发:为什么不把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系统化地分享出去,让更多人能轻松地体验到飞翔的乐趣?就这样,他拉上了朱籽谋、杨金敖,3个因“机”结缘的年轻人,在三厂工业园区租下工作室,开启了他们的“空中”创业之旅。

解决的难题五花八门

“最难的不是飞,而是怎么把复杂的技术原理讲得通俗易懂。”卞伟伟回忆,团队经常熬夜查资料、做实验,就为了验证一个数据的准确性,“我们必须自己先彻底搞懂,融会贯通,才能做出让新手一看就会的教程。”他们的坚持收获了回报。随着一系列高质量组装、调试教程的发布,他们在抖音等平台的账号迅速积累了超过8万名粉丝,成为了圈内的“知识网红”。这也吸引了众多无人机厂商,纷纷寄来最新产品请他们测评。既“玩”到了最新装备,又获得了收入,还能给飞友们最真实的参考,他们找到了完美的良性循环。

但其实,他们的业务,远不止“玩飞机”那么简单。

“很多人以为我们就是拍视频的,其实我们更像‘空中问题解决专家’。”团队成员朱籽谋向记者介绍,他们的工作室更像一个“跨界实验室”,解决的难题五花八门。

有一次,一名客户突发奇想,问能不能用穿越机去钓鱼。团队一合计,还真行!他们重新设计机架,在底部加装了一个精准投放装置,一台可以自主悬停的“钓鱼无人机”就此诞生。还有更“硬核”的订单:当地公安特警部门为解决“黑飞”无人机扰航的问题找上门,希望他们能设计一款拦截装备。团队很快拿出了方案:在一架大功率穿越机下加装捕网装置,发射一张大网,像空中警察一样将“黑飞”无人机精准捕获并回收。

培养更多“控飞少年”

穿越机作为国内较小众的航模类运动,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萌芽状态”。谈及未来,3名年轻人目标明确——国家正在大力推行“低空经济”,无人机应用人才的缺口非常大;这不仅是爱好,更是一个巨大的风口。

他们的下一个重点,是青少年培训。“穿越机已经是亚运会项目,未来很可能进入奥运会。它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反应速度。”卞伟伟说,他们正计划走进中小学,举办公开课,让更多孩子从小就能接触并爱上这项充满科技感的运动,培养更多的“控飞少年”。无人机行业的人才缺口不仅体现在测绘、植保等大众熟知的领域,上下游产业如无人机教育、航模培训、配套设备研发(光伏、风电等)都急需专业人才。

窗外,又一架穿越机腾空而起,它的镜头记录着城市的日新月异,也承载着3名90后“空中梦想家”的创业蓝图。他们的故事证明,当热爱遇上坚持,再辅以时代的东风,梦想,定能一飞冲天。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