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正文内容

高温天,北沿江高铁海门北站建设加速!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9日 点击数:

作为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沿江通道的骨干线路,北沿江高铁(沪渝蓉高速铁路沪宁段)的每一寸推进,都牵动着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脉搏。海门北站作为串联起“长三角一小时交通圈”的重要枢纽,不仅是交通动脉的关键节点,更承载着海门市民对便捷出行、地方产业升级的期待。

记者走进沪渝蓉高速铁路沪宁段站前Ⅶ标海门北站施工现场。在热浪蒸腾中,忙碌的建筑工人手握扎钩穿梭在钢筋丛林,用指尖的“拧”劲,为这一重大工程拧紧每一道安全螺丝。

指尖与钢筋“硬碰硬”

清晨6点,工地钢筋网上的金属构件已被晒得发烫。

记者沿狭窄楼梯下到作业区时,建筑工人们已在纵横交错的钢筋丛中忙碌许久。“我们干的是钢筋绑扎的活儿,这扎钩是吃饭的家伙,每一次‘拧’都得扎实到位。”江加飞师傅指了指身旁的铁丝,“海门北站是枢纽工程,每一个钢筋结点都关乎后续施工安全,半点马虎不得。”

江师傅弯腰演示起绑扎流程:手指捏住铁丝精准弯出U型弧度;扎钩勾住铁丝穿过两根钢筋的交叉点,左手顺势将另一头钢丝卡入钩尖,手腕猛地发力——“咔嗒”一声轻响,铁丝在结点处拧成紧实的麻花。“规范要求按‘梅花状’绑扎,才能最大程度保证结构稳固。”他边拧边挪动位置,汗水顺着额角往下淌,扎钩起落间,一个个标准结点在钢筋网上次第成型。

记者上手时,才懂“熟练”背后的汗水:发烫的铁丝在指间滑动,好不容易将铁丝穿过钢筋,却因扎钩发力角度偏差,导致结点松松垮垮。“力度要沉在手腕,别用蛮力。”江师傅在旁耐心指导,10分钟过去,记者的后背已被汗水浸透,而工人们早已习惯这样的“烤”验。“少拧半圈,可能就是安全隐患,我们得对得起这工程的分量。”江师傅说。

汗水里藏着信念

上午10点,作业区温度飙升至38℃,钢筋表面温度更是突破40℃。记者戴着手套触碰钢筋,仍能感受到丝丝灼意,而江师傅他们却徒手攥着钢筋调整位置,掌心的铁锈尘屑混着汗水结成了深色泥痕。

在海门北站工地,工人们早已摸索出了一套“高温生存法则”:长袖工服虽闷热,却能避免皮肤晒伤;随身水壶里泡着淡盐水,及时补充出汗流失的水分和矿物质;每隔1小时,大家就会轮流到工地遮阳棚歇5分钟,喝上一碗绿豆汤。“累肯定累,但一想到未来老百姓出行更方便,就觉得值。”工人师傅们笑着说。

江师傅他们每天在工地上坚守10个小时。工地的防暑保障,让这份坚守多了几分安心。“我们提前调整了作业时间,清晨5点30分开工,避开正午11点到下午2点的高温时段。”技术主管李军琪介绍,每天上工前项目部会为工人测体温,还会定期开展防暑培训,施工现场也设置了健康监测点。

钢筋背后的“民生重量”

海门北站D区是车站进口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在不久前,经过18小时连续高效的混凝土浇筑作业,D区首段底板顺利完成施工。“这是近期的关键节点突破,每一步都得稳扎稳打。”李军琪说。

北沿江高铁通车后,海门将彻底融入长三角一小时交通圈,这对提升区域综合交通运输效能、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份“意义”,正被项目上的建筑工人们用双手一点点为这份“民生期待”筑牢基础。

海门北站的建设进度,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它是高温里不辍的汗水,更是无数建设者用坚守,为重大工程注入的“民生温度”与“安全底气”。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