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海门新闻>>正文内容

双向奔赴共成就 青春正燃在海门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5日 点击数: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

9月3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才友好型、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座谈会在区会展中心举行。来自各行各业的19名青年人才代表与区四套班子领导面对面交流,结合自身经验与行业观察,为“双型”城市建设建言献策。

海门开门纳谏有诚意,青年积极主动有作为。青年人才代表表示,会前做了大量功课,通过召开公司青年座谈会、实地走访调研等方式,广泛征求各方面青年和人才对“双型”城市建设的所思所虑、所需所盼,集青春之智、聚青春之力,与城市共同书写活力海门、青春海门、幸福海门建设新篇章。

海门的“双型”城市建设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把青年作为城市发展中最活跃的因子,将吸引青年人才、推动青年人才全面发展贯穿于城市经济发展全过程,真正实现城市与青年之间共生共荣、互相成就。

有底气:产业为基 搭建广阔舞台

青年是城市的未来,人才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滨江临海的海门处在多重国家战略的交汇点,大交通建设更让海门与上海、苏南融为一体。手握宝贵的机遇优势,如何将这份红利转化为人才“留量”、青年增量?娱猫创始人、东娱文化董事长徐杨斌认为,海门产业生态好、城市文化好、青年配套好,尤其是蓬勃发展的各类产业,为人才和青年汇聚海门提供了坚实支撑。

近年来,海门坚持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了先进金属材料、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生命健康、智能装备、高端纺织五大优势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两大成长型产业和多个未来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生态,为人才和青年人提供了适配能力、承载理想、支撑发展的优质空间,让他们的职业规划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当前,人才与青年需求更加多元化,不仅关注就业创业机会等硬条件,也注重生活体验等软环境。区委、区政府以产业思维、项目思维,大力培育引进高质量文体旅项目,足球、电竞、动漫、影视等数字文化体育产业无中生有、破壁出圈,成为海门集聚人才、吸聚青年的新名片。南通Hero久竞俱乐部总经理朱茜介绍,自海门电竞中心启用以来,上座率位居全行业前列,其中75%线下粉丝来自外地。

“工作之余约上三五好友,在海门电竞中心看一场酣畅淋漓的竞技比赛,或是去足球特色小镇的绿茵场为喜欢的球队加油助威,都是非常不错的体验。”正如百奥赛图江苏基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综合部副总监薛倩所言,这些场景已融入青年日常的“生活圈”,让在海门奋斗的年轻人既能专注事业,也能拥有丰盈的精神生活。

不仅如此,海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保障更加完善,进一步筑牢了青年扎根海门的“幸福底座”。“我们为127名青年人才子女落实入学政策。”“今年已经有30家品牌首店落户海门。”……座谈会上,相关部门列出了一组组增强人才、青年幸福感和归属感的翔实数据。

有诚意:政策护航 解决后顾之忧

“我们就是一家土生土长的海门企业。”座谈会上,江苏一影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奚岩自豪地说。8年前,年仅32岁的奚岩被海门招商团队的诚意打动,毅然从上海来到海门创业。彼时的公司在团队搭建、资源对接等各方面都不完备,海门人才服务团队主动靠前服务,从商业计划演讲辅导、企业项目注册流程梳理、政策申报材料把关等各环节全程“一对一”帮扶,助力公司获评江苏省“双创团队”等荣誉,成功入围“东洲智荟”路演重点扶持项目,更享受到“顶格”的人才补贴与项目资金支持,让企业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的道路上跑得更稳、更快。

一直以来,海门以“绣花功夫”打磨人才服务的每一处细节,用持续迭代升级的政策红利,为青年人才在海扎根发展扫清堵点、注入信心,让“落户海门”成为越来越多青年人的主动选择。

海门坚持“活动搭台、人才唱戏”,连续多年精心举办“东洲英才创业周”“东洲智行”巡回引才、“东洲智荟”项目路演、“海智杯”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为怀揣梦想的青年人才搭建创业舞台。政策支持上,海门更以“真金白银”的诚意构建起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的保障体系,先后推出“海门人才新政10 条”“海门 1+1 人才政策体系”等重磅举措,从项目资助、场所保障、贷款贴息、生活津贴、购房补贴、安居保障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

“我一直住在海门的人才公寓,里面配备了餐厅、阅览室、会议室,今年还优化了人才服务中心,增设了24小时人才超市和自助洗烘房,进一步提升了居住质量。” 作为南通唯一的“胡润 U30”中国创业先锋,氨脂汀兰(南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天宇提起海门的政策福利,语气里满是获得感。

“我是海门人,我是海门律师。”江苏平帆律师事务所主任孔德娥虽老家在陕西,但已然把自己当成了海门人。2020年,她带着团队来海创业,几年后,举家入住海门。

有胸怀:开门问策 倾听青年声音

座谈会前,与会人员都收到了一份“双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讨论稿)。该方案围绕青年乐业、青年创新、青年宜居、青年畅享、青年有为五个方面,详细列举了21条具体措施,每一项内容都紧扣青年人对就业、创业、生活、社交等方面的期盼。

“方案里提到‘拓展青年运动载体’,能否进一步增加开放性足球公园、照明球场的数量,在各大商场建立潮流运动业态?”江苏城市足球联赛南通队队长李贤成说。

“海门海纳百川,引才留才有力度有诚意,建议持续打造海门特色文化,不断增强人才的感情认同、文化认同。”新华日报社南通分社社长助理徐超说。

“希望构建青年创新平台,建立‘政府+银行+企业’协同联动机制。”南京银行海门支行副行长陶晓怡说。

……

来自科技、教育、金融、法律、传媒等领域的青年人才代表聚焦“双型”城市建设,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从“政府主导”到“青年参与”,海门以一份讨论稿为纽带,搭建起城市与青年对话的桥梁,这种开门问策的姿态,不仅让方案更贴合青年需求,更传递出海门对青年的青睐与对人才的尊重。

事实上,海门坚持开门问策并非偶然之举。此前,海门紧扣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聚焦生物医药、高技术海工船舶等优势产业召开产业链专题座谈会,精准对接企业发展痛点,邀请龙头企业负责人共同探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路径,让“一链一策”更贴合产业实际需求。

这种持续不断的开门问策,早已成为海门推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的常态。无论是城市规划的顶层设计,还是产业集聚的具体举措,亦或是民生服务的细节优化,海门始终坚持开放思维,让不同群体的声音都能进入决策视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当产业沃土孕育无限机遇,政策温度筑牢发展根基,开放姿态广纳各方智慧,便有了人才与青年奔赴而来的坚定选择。而人才和青年的到来,也为海门注入了最鲜活的动能——是产业升级中涌现的创新,是消费场景里绽放的活力,是城市发展中升腾的希望。这份“城市赋能青年成长,青年助推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正让青春的光芒在海门大地持续闪耀。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