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正文内容

凤阳村的稻香,送来跨越时空的回响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5日 点击数:

走进烈士陵园纪念馆,玻璃展柜里的旧物在光影中沉淀着岁月:一把锈迹斑斑的剪刀和一件早已掉色的灰蓝色绸衫。“1943年10月13日,张凤阳与几个同志去区里开会,途中遇敌,不幸被捕,受尽酷刑,最后被敌人毒死。”短短几行字轻轻诉说着您短暂却炽热的一生。

我见过太多史料里的英雄叙事,却总在这一刻被器物的沉默所击中。器物无言,但透过玻璃,我分明看见1943年深秋那个坚毅的身影——那是信仰最鲜活的模样。

这里是您初心萌芽的地方:从宋竹青私塾里描红写字的少年,到汲浜镇一爿中药店碾药称量的学徒,再到上海街头为了生计奔波的青年……11岁到28岁,从学“善”,到懂“难”,您的青春在这条道路上刻下多少成长的印记?

如今这里早已不再是旧时模样,是私塾里没读完的半卷书,还是药罐里熬煮的草药香,早早在您心中埋下“救民”的种子?后来我才懂,那些从“学善”到“知难”的磨砺,早已成了您日后“带领群众”的初心和伏笔。

踩着田埂走进凤阳村,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嫩绿的禾苗生机勃勃,像在诉说着对丰收的期盼。1935年您失业回到家中,耕种几百步荡田才勉强让家人半饥半饱;1941年,陈雨亭、茅忠辉点燃了您心中的火,您毅然担起海五区芳霖乡乡长的担子,在“二五减租”的斗争里为乡亲争一口饱饭。

如今,凤阳村的“乡村振兴明白账”写满丰收:高标准农田亩产连年增长,合作社分红数额年年攀升,新农人驾驶着收割机穿梭田间……黎明时分,您曾在油灯下反复核对减租告示的模样,是不是盼着有一天,乡亲们再也不用为温饱发愁?1942年您入党宣誓时眼里的光——如今,正洒在连片的农田上,映在村民的笑脸上,成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最生动的注脚。

1943年,日伪“清乡”猖狂,三阳、悦来的据点像毒瘤般扎在乡野。您带着民兵瞅准空当烧碉堡、破路、割电线,民歌里“深入敌区烧碉堡”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直到叛徒泄密,黑牢里的酷刑没能撬开您的嘴,您把党的秘密藏进骨血,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同志。

如今,党群服务中心里,青年党员们围坐在一起学党史、议村务,“议事栏”里村民诉求与党员承诺写得工工整整。您看,当年您用血肉守护的家园,正被我们用奋斗浇灌成沃土。

您牺牲那年36岁,而如今的凤阳村,早已把您当年的期盼酿成了现实: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图景在田埂间铺展,以您名字命名的公交站台日日繁忙,载着乡亲们驶向好日子。

作为青年记者,我曾在报道里无数次书写这份“传承”:中小学“红色讲堂”上,孩子们正传唱着赞颂您的民歌,稚嫩的歌声里藏着不灭的信仰火种;我和同事们的镜头里,高标准农田的丰收图景在田埂间铺展,党群服务中心的忙碌身影在光影中定格——这些,都是您留给我们的“未完成的事业”,我们正一笔笔续写新的篇章。

风拂过稻田,送来阵阵稻香,也送来跨越时空的回响。您听,赞颂您的民歌还在传唱,您的精神,早已化作这片土地的底色,在我们的笔尖、镜头和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里,滚烫如初。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