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正文内容

挺进“深蓝”!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5日 点击数:

海门,这片集长江水道与黄金海岸于一身的天然港湾,如今已是船舶海工产业的热土,由海工装备、豪华邮轮、汽车滚装船等产品组成的产业矩阵,正沿着江岸铺展成一条充满活力的蓝色经济带。今年1至5月,海门新造船舶海工出口额突破25亿元,同比增长近7倍。这一亮眼数据背后,是产业集群的强势崛起,更彰显“海门智造”在全球市场的硬核实力与广阔前景。

连日来,在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的码头上,龙门吊的钢铁臂膀在阳光下划出优美弧线,工人们穿梭于鳞次栉比的新造船舶间,最新下水启航的风电运维船尽显“海门智造”硬实力。这种专为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运行维护设计的专用船舶,不仅在波浪中具有良好的运动性能,更能低速精准地靠泊到风力发电机组的基础,方便人员和设备安全运送,同时具有为运维人员提供短期住宿的条件和优良舒适的夜泊功能。“今年,公司有多艘技术创新、环保的高端船舶出口,密集的新造船舶订单考验着企业的交付能力。下季度,我们还有6艘新造高端环保型船舶将扬帆出海,驶向国际市场。”公司经理陈永明坦言,船舶不同于普通商品,制造周期长、交付要求高,高效通关成了保障履约的关键。

同样的忙碌景象出现在燕达(海门)重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厂区。在公司码头,一批2422吨的管廊模块正装船驶向韩国。“上半年,我们的出口额同比增长近16倍,在手订单已排到2026年。”企业报关经理凌小凡的话里难掩兴奋。作为海门港经济开发区的骨干企业,燕达的爆发式增长并非个例——依托港口资源优势,这片跨江向海的主阵地已形成海工模块、风力装备等重大产业集群,涌现出一大批如艾郎、燕达等发展势头强劲的外贸企业。

企业冲刺“批量交付”的背后,离不开精准高效的服务保障。南通海关驻海门办事处积极作为,实行“一企一策”的个性化服务模式,通过“预约通关”“绿色通道”等服务举措,保障船舶出口零延时;优化登临检疫、船供物料审核、出境证单签发等手续,实现“到港即办”,确保新造船舶海工高效通关。“我们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保障重大产业装备高效通关,让企业感受到政策便利。”南通海关驻海门办事处主任戴舜生介绍。

船舶开路、装备跟进。近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江海资源禀赋与深厚的产业积淀,海门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自主设计能力与系统配套能力持续跃升,海门海洋经济“蓝色动能”不断延伸。招商局重工勇摘“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创造多项全国之最,全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探险邮轮获“中国工业大奖”;海新船务重工凭借6500立方米/小时绞吸式挖泥船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随着一批批“海门造”驶向深海,劈波斩浪,这里正成为长三角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在全球海洋经济版图上书写着愈发厚重的篇章。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