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乡镇要闻>>正文内容

小小牡蛎堆叠成礁,何以如此弥足珍贵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1日 点击数:

据官方数据显示,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病害浸染等使全球牡蛎礁消失了85%,锐减的牡蛎,退化的礁体,减产的渔业,失衡的生态…环环相扣下的连锁反应,亟须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以维持牡蛎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近年来,海门港新区组织了一系列牡蛎礁保护性修复工程,为评估修复工程的修复效果,在牡蛎礁修复区域及其附近海域开展蛎礁跟踪监测评估成为必然之举、应然之策。

但由于人为捕捞、泥沙沉积及周边工业发展等原因,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内牡蛎个体逐渐小型化、礁体面积不断缩小,这影响着该牡蛎礁的生态功能与保护管理。为此,海门港新区邀请专家组成专业团队,开展了蛎岈山海洋公园生态影响跟踪监测评估。

调查团队于2023年10月16日~20日,在蛎蚜山国家海洋公园及周边海域进行了现场调查和监测采样。本次调查内容包括海水水质监测、牡蛎和礁体底栖动物监测生态现状调查。其中,海水水质监测指标包括温度、盐度、pH、溶解氧、叶绿素a、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硫化物,共设置14个采样站位,每个站位采表层、底层2个样品。

生态现状调查依据蛎岈山潮间带牡蛎礁体的自然分布格局,在自然体上设置了8个潮间带调查站位。在低潮位时,上滩开展牡蛎礁体及生物资源调查采样。在最低潮位时,在每个样点上随机布设6个0.3mx0.3m样方定量采集潮间带礁体区大型底栖动物样本。

修复项目的预期效益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会展现出可观测到的结果,并且取决于远超项目地理边界和持续时间的更大尺度的环境因素。作为海的儿女,我们要积极探索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新路径,成为海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第一方阵,提升大众“关心海洋、认识海洋、保护海洋”的意识,推动海洋生态文明理念变成公民的自觉行动。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