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正文内容

笔杆与枪杆的双重战斗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4日 点击数:

蒋拔,原名蒋兴贤,海门悦来镇万忠村人,1911年出生于农民家庭。昨日,记者走进海门区烈士陵园,在文史研究室主任张国华的介绍下,了解了这位革命烈士壮烈而英勇的一生。

书页藏星火,执笔即执枪

蒋拔高中毕业后,当过多年小学教师。1937年在海门中学图书馆当管理员。他利用管理图书的有利条件,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毅然投笔从戎,1939年初参加驻海启一带的国民党江苏省常备八团颜秀五部队,在王澄为连长的机枪连当文书。1939年8月,颜部改编为鲁苏皖游击指挥部第二纵队,部队西调泰州、宜陵一线,王澄任该纵队五支队四大队队长,蒋拔任秘书。因该大队组成人员绝大多数是进步青年,内有中国共产党组织活动,蒋拔受到党的教育,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军装与便服,都是战袍

1940年6月,郭村战斗打响后,王澄带领四大队全体官兵脱离国民党部队,蒋拔参加新四军。新四军进入通如海启后,蒋拔向上级要求调地方工作。经组织同意,他来到了家乡海门海四区工作。1943年1月,海五区、海七区合并成立海中区,蒋拔任区长。

在海中区,蒋拔带领一个短枪班经常风餐露宿,昼伏夜行,有时一夜要转移几个地方,跑几十里路。他关心战士,常用积余的钱,买鸡蛋等给生病的同志补养。每到一个地方,访贫问苦。要同志们严守群众纪律,一次,蒋拔发现战士打坏了群众一只碗没有赔,他连忙向群众又打招呼又赔钱。

芦头藏信,游击队“智多星”

1941年,有次蒋拔亲自护送军粮,途经长春镇附近,碰上了伪军。伪军问:“这个粮食是哪里的?”他非常镇静而巧妙地说:“这个粮食是四老爷的。”伪军误认为是哪个大地主四老爷的,未加追问,就放了过去。1942年夏,蒋拔在东安乡东安村与干部和游击队员一起谈话时,把前后门打通,便于观察和应付敌情。不一会,发现南埭上有几个敌人的便衣队,有战士提议撤,他说:“慢一些,要沉着,敌人只有几个,如果他们来,我们就和他们干。”他让其余同志隐蔽起来,自己和一名同志照常在门外装着闲聊。不一会儿,果真几个敌人向他们走来,当敌人走近时,他突然拔出枪来大声呼斥:“不许动!”隐蔽在附近的几名战士猛冲过来,活捉了他们。

一天早晨,蒋拔带了侦察员和民兵干部去竖河镇据点侦察敌情,不料被日伪军发觉。敌人立刻把整个竖河镇戒严起来搜查。情况万分危急,他当机立断,拔出驳壳枪和侦察员、民兵干部一起闯进一家商店,从这家店堂里穿过去,很快冲出了敌人的警戒圈,使敌人扑了空。

蒋拔处事谨慎。有次,他要送一封信给聚星镇地下联络站,为安全起见,把一张小纸条卷得比香烟还细,塞在芦头里,叫战士送去,并叮嘱,如碰到敌人就把芦头丢到路旁田里去,敌人走了再去拾,看起来好像是赶狗用的,不使敌人注意。就这样这封信被安全送到了目的地。

33岁的句点,永恒的惊叹号

1944年初,蒋拔因工作需要,调任东南行署秘书。3月25日,蒋拔来到聚南乡林家埭,找到海中区队和县短枪队,准备由他们护送去行署。当天晚上蒋拔和区队同志住在林家埭。

第二天清晨,哨兵发现河西有伪军来犯,蒋拔带着通讯员出去观察敌情。清晨,雾气茫茫,蒋拔隐蔽在河边观察敌人动静,不幸被敌人子弹击中,光荣牺牲,时年33岁。蒋拔牺牲后,经上级批准,其家乡改名为兴贤乡。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