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红中村始终坚持将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环境优美宜居的美丽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巩固环境整治成果,实施常态化环境治理的前提下,通过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软实力”,引领改善人居环境蝶变“硬举措”,为全村群众创造整洁、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
整治畜禽养殖污染 焕发美丽乡村新气象
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百日攻坚”行动以来,红中村全面部署,强化措施,抓牢抓实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引导村民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红中村村干部对辖区畜禽养殖情况开展拉网式、全覆盖摸底排查,全村共摸底15家养殖户,建立一户一策台账分类治理,对治污设施不到位的养殖场,逐户明确整改方案及整改责任人,限期整改;同时加强日常监管,实行规范管理,防止反弹和复养现象发生;持续加大对畜禽养殖污染的整治力度,切实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截止目前,已拆除完成15个鸡鸭棚。
垃圾中转站改造提升 让美丽乡村提档加速
红中村有4500多名村民,为解决每天生产的生活垃圾,在每个自然村配备保洁员,负责对村庄垃圾的清扫和垃圾收集的工作,做到垃圾日清日运,并定期开展保洁员培训会议。今年,红中村对全村2座农村垃圾中转站进行功能性改造提升,增强农村垃圾处理能力,提档农村环境卫生,升级村民幸福感、获得感,让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加速。
截至目前,红中村2座农村垃圾中转站功能性改造提升目标已全部提前完成,不仅解决了老旧中转站内脏乱差、异味难闻等环境问题以及以往村庄垃圾长期堆放、焚烧污染环境问题,也提升了农村垃圾转运处治能力。
黑臭水体整治见成效 河道再现“高颜值”
治理水污染,保护水生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红中村将黑臭水体整治作为人居环境提升的重要内容,在前期摸排的基础上,认真研判黑臭水体形成原因,按照“一河一策”的治理思路,制定治理方案,因地制宜,全力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工作。
一是打捞清淤,对村辖区沟河内的垃圾、杂草等水面漂浮物进行全面打捞;二是疏浚清淤,对前期排查出来的黑臭水体分期分批进行清淤;三是源头控排,加大对沿线的生活垃圾清运力度,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对沿线村民产生的生活污水截流纳管……在严格落实河长制的基础上,红中村采用河岸线绿化、种植河水净化水生物等方式,净化水质,美化河道环境,让天蓝、水清、景美的景象重现。
桥下空间治理再发力 推进路域环境再提升
海门东灶新河大桥位于S335启海交界,是横跨东灶新河(规划三级)的大型桥梁,因其位置的特殊性,桥下周边的村民将各类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随意倒在桥下,私家车辆乱停乱放,侵占公共场所,造成桥下环境“脏乱差”的现象。自南通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海门分中心和红中村党总支签订S335海门东灶新河大桥桥下空间管理协议以来,红中村工作人员实施每天两次定期巡查制度,做好巡查台账,同时不定期的组织志愿者对东灶新河桥下空间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加强卫生死角自查和整改的力度,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清理,严防环境卫生死角产生。
在整治行动开展的同时,村工作人员还通过入户走访、一对一讲解等方式向村民宣传相关知识,用实际行动扩大此次整治活动的影响力,营造全民配合、全民整治的良好氛围。
环境整治人人参与 共建共享美丽乡村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人居环境整治中,村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直接带动整治工作的开展。由党员、村干部、村民代表等包点包区,带头整治自家门前环境,并带动家人、身边村民积极参与。同时,红中村通过电子显示屏实时滚动播放人居环境整治的标语、发动宣传车走村串组进行流动宣传、村干部进组入户、召开会议,解读整治人居环境的政策等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努力营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声势,教育引导村民积极支持,主动参与,掀起全村群众关心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群众自觉行动的热潮。
另结合关工委开展“小手牵大手,共建美好家园”青少年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和主动发现、主动保洁的行为习惯,感召家长和群众,带动家长共建美好的人居环境,为建设美好人居环境贡献力量。
下一步,海门港新区红中村将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结合起来,从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事情抓起,提升村民们的“主人翁”意识,变被动干为主动干,从突击干到常态干,为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下基础,用实干描绘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