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正文内容

部分市民知而不行,低碳生活还需更多引导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1日 点击数:

8月25日是全国低碳日,今年的主题是“低碳生活,绿建未来”。作为普通市民对低碳的认识又有多少?该如何践行低碳生活?昨日,记者采访发现,低碳一词已被大部分市民熟识,大家也知道一些低碳生活的方式,但真正能常态化做到的却不多。

市民普遍认为低碳很重要

针对“低碳日”,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大部分市民意识到节能、环保问题的重要性,认为需要采取行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其中不少市民已经在生活中有了低碳的举动。

家住大同新村的退休教师申女士告诉记者:“我家使用的全是节能灯,去超市买菜、书店买书也都是使用自己携带的环保袋,至于一次性物件几乎很少用,水也是循环利用,洗过衣服的水用来冲厕所,淘过米的水用于浇花。”申女士说:“低碳生活,可以减少能量浪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从而减少对大气污染,减缓生态恶化,节约能源和资源人人有责任。”

“低碳生活是一种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我每天晚上坚持散步4公里,应该也算是低碳生活。”家住海门街道、今年近70岁的樊先生,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他听从医生建议每天散步,已经坚持了7年。

“知而不践行”让普及有点难

记者采访了解,大多数人会列举低碳生活的种种方式,也认为低碳生活很重要,但不少人无法做到事事低碳。

市民张先生说,一般情况下会骑车上下班,有时甚至步行下班。但遇到公事急事,还是直接选择汽车前往。现在工作节奏比较快,从便捷角度来讲,开车出行仍是第一选择。他表示,在生活中还有一些非低碳习惯一时改不了。“我去超市都是买一次性塑料袋。对我来说,身上装着塑料袋不太方便。道理都懂,就是嫌麻烦。”

“有时低碳生活确实是有些麻烦的。”市民王女士说,虽然她自己能够坚持每次出门自带水杯,尽量不喝瓶装水;出差住在宾馆,都自带洗漱用品,但她所推崇的这些低碳的生活方式似乎很难在家中找到共鸣,“比如我先生,道理他都懂,就是嫌麻烦”。“知而不践行”是目前推广普及低碳生活理念所面临的问题。

低碳习惯还需更多引导

前几年,我区引进了公共自行车后,市民骑着公共自行车穿行于大街小巷,已经成为低碳环保的城市名片。自2014年12月26日开始办理公共自行车租赁卡以来,截至去年底,全区累计办理借车卡近3万张,已累计借还车次近485万次,借车时间160多万小时。

低碳绿色的“小绿”,形成了城市流动的“绿色风景线”,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绿色收益”。每次出行按1元的公交单次乘车优惠费用估算,公共自行车系统累计已为市民节省出行费用近485万元,节省燃油近174万升。家住秀山新村、65岁市民朱国荣2020年借车1177次,骑行18136分钟。

据环保专家介绍,低碳生活并不难,有很多实现方式。比如市民购买车辆时优先选择新能源;日常生活养成随手关灯关水龙头的习惯;平时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尽量做到双面打印文件等等。相关部门要加大低碳知识普及力度,营造低碳生活的社会氛围,并出台采取更多对应的措施,推动人们养成低碳习惯,如借鉴阶梯电价等方式,促使人们节约能源。对于一些领域还要加大法律约束力度,像餐饮浪费、一次性餐具的使用等可以考虑立法约束。此外,织密公交网络,增加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的出行吸引力。这样就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低碳行列中,让低碳成为更多人的共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