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海门港经济开发区内,江苏振江铸造科技有限公司的崭新厂房里机声隆隆,3D打印设备正在精准“刻画”风电铸件的砂芯模具。这个总投资20亿元的重大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向着年底批量生产的目标全力冲刺。
“从项目开工建设到试生产,速度远超我们预期。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环评审批,从材料送审到拿到批复只用了5个工作日。”公司副总经理潘娜向记者介绍。此前,她专程将一面印有“审批高效办实事 暖心服务促发展”的锦旗送到了区数据局。这面锦旗,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感谢,更是海门区以深化审批改革来服务高质量发展、赢得企业口碑的生动注脚。
一场“卡壳”风波与“上门服务”的破题
时间回到9月初。在余东镇胜嵘数字化智能工厂的建设工地上,项目负责人愁眉不展。这个总投资5亿元,计划研发生产人体工学支架、增程式无人机等低空经济核心产品的项目,因市场变化,不得不对原定施工方案进行调整。
在项目审批中,方案调整意味着报批流程这个“连环锁”需要重新解开。“规划、施工许可、环评……涉及部门多、材料要求高,我们人生地不熟,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项目负责人坦言,“卡壳”风险让团队倍感压力。
企业的焦虑,很快被海门区搭建的项目“专项服务组”所化解。由区数据局、区住建局、海门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骨干组成的服务小队,直接下沉到项目一线,将服务送上了门。
在临时工棚里,服务组与企业方围坐一堂,对照着报批清单逐项梳理、现场“会诊”。“他们手把手指导我们填报材料。针对跨部门协调的难点,他们内部沟通,我们几乎没怎么跑腿。”项目负责人回忆道,“从提交诉求到问题解决,整个过程高效得让人惊讶。这种上门服务,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政府审批‘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刻板印象。”
这场从“企业跑”到“部门跑”的转变,是海门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其背后是一套日趋成熟的跨部门联动协同机制。
从“60日”到“5日” 环评审批彰显“速度与激情”
环评审批,因专业性强、流程复杂、法定时限长,往往是项目落地过程中最耗时的环节之一。按照常规,一个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的审批时间需要60日。然而,振江铸造项目却体验了令人惊叹的“海门速度”。
“法定60天,我们全程用了30天,而企业从正式提交到拿到批复,实际上只用了5个工作日。”区数据局审批窗口负责人向记者揭示了“奇迹”背后的奥秘——“前延服务”机制。
所谓“前延服务”,就是打破“材料齐备才受理”的被动模式,将服务端口大幅前移。在振江铸造项目立项之初,区数据局就主动对接,启动全流程跟踪协调机制。“我们提前介入,指导企业编制环评文件,同步进行公示准备,确保材料一提交,后续环节就能无缝对接、并联审查。”该负责人解释,“那段时间,我们的审批员和企业团队经常一起加班加点,连夜核对数据,周末召开线上协调会更是家常便饭。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为项目抢出宝贵时间。”
潘娜对此感触极深:“他们不是机械地执行条文,而是真正站在推动项目落地的角度,和我们一起想办法、解难题。这种‘并肩作战’的感觉,让我们心里特别温暖。”
厚植沃土 “海门样板”的系统性改革实践
一个个项目的快速推进,并非孤立的个案,而是海门区系统性、深层次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必然结果。近年来,海门以机关能力作风建设提升深化为抓手,致力于做精做细审批服务的“海门样板”。
做“减法”,流程再造释放效率。 海门大力推行“减证便民”,审批环节“能少则少”、表单证书“能减则减”。深化工程建设审批改革,固化“拿地即开工”“开工一件事”等创新模式,对低风险项目实行简易管理,让项目“轻装上阵”。
做“加法”,数据赋能智慧审批。区数据局紧扣数字化转型,打通了住建、环保、自规等十余个部门的数据壁垒。如今,“规划+人防”一件事集成办理已成熟运行,“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审批合一”专窗实现了“一窗受理、并联审查、同步发证”,真正让“数据跑”代替“企业跑”。
做“乘法”,机制创新优化生态。海门将“专项服务组”模式常态化、机制化,形成了“意向阶段前延研判、落地阶段策划生成、实施阶段帮办代办”的全生命周期服务链。这套组合拳,不仅解决了单个项目的审批难题,更营造了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产生了吸引优质项目的“乘法效应”。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区数据局共办结立项2354件、环评73件,核发施工许可证43份,为16个项目申请政策性资金提供了高效的立项保障。同时,他们为科创企业转移、大型国企集团组建重组提供了精准服务,展现了服务区域发展大局的担当。
优无止境 以服务“温度”催生发展“热度”
审批的“加速度”,最终转化为了发展的“新高度”。今年1至10月,海门区新签约并注册重大项目51个,完成序时任务的109.7%,其中超5亿元内资项目43个,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8个,项目招引综合质效评价稳居南通前列。从振江铸造引领风电智能升级,到胜嵘数字工厂进军低空经济,一批代表新质生产力的项目正加速集聚,为海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区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零接触审批’‘智慧督办’等更多高效便民的新模式,持续擦亮‘海好办’政务服务品牌,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