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初冬,水稻刚刚归仓,田野舒展,正是准备播种冬小麦的关键时节。在海门街道施成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烘干中心,理事长施明正带着工人对设备进行新一轮的清理与维护,为冬种做足准备。
“我们这些‘铁家伙’和‘飞将军’,可都等着大显身手呢!”施明拍了拍身旁的机器,言语中满是自豪。
回顾“十四五”,这名与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农人,用一套越练越精的“农机兵法”,在田野上写下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陆空协同,织就立体植保网
施明的“装备库”里,最讲究的就是“高低搭配、陆空协同”。“瞧见没?这自走式植保机,就是我们的‘陆地堡垒’。”施明拍着结实的机身介绍,“等到冬天给小麦做植保时,气温一旦低于5℃,无人机就不太适合了。这时候就得由它顶上去——动力强、马力大、喷幅宽,一大片地走两趟就搞定了,效率没得说!”
不过“堡垒”也有局限,就是在作物长高后,下田容易造成压损。这时,就该他的“空中精锐”——无人机队伍出场了。“特别是春夏水稻生长后期,‘铁疙瘩’下田碾压强度大。像我们今年新添的这架大疆T70,看着灰扑扑的,本事可不小!施肥打药几乎不伤苗,作业效率还特别高。”施明笑着说。随着土地逐步整合成片,大田块越来越普遍,正需要他的“飞防队”施展身手。
这一陆一空形成的立体植保网,让合作社的千亩良田在每一季、每一生长期都能得到精准管护。
“铁牛”轰鸣,服务四方拓增收
除了这些精准化的“特种设备”,施成合作社里还拥有十多台“大马力、高效率”的拖拉机,堪称田间作业的“主力兵团”。
“这五年里陆续添置的这些‘铁牛’,个个都是多面手!”施明望向远处正在耕整土地的拖拉机说,“耕田、播种、施肥,连平整水稻田都不在话下。”这些“铁牛”不仅保障了合作社自有的上千亩土地,更能走出去为周边农户提供跨区作业服务。从高店村到周边区镇,处处可见它们忙碌的身影,耕出了一条条坚实的增收之路。
烘干中心,筑牢丰收压舱石
粮食抢收回来,及时烘干是关键。面对丰收的成果,施明有长远的布局。“十四五”期间,他建起了规模可观的烘干中心,16台烘干机单日最大处理能力可达500亩。
“不仅我们自己的水稻、小麦烘干不用愁,还能为周边农户6000多亩稻麦提供烘干服务,这就是我们粮食归仓的‘最后一道保险’!”施明表示。为确保明年“三夏”的高负荷运转零故障,他和团队已对合作社20多台(套)农机全部做了彻底检修。“自己人查一遍,再请厂家专业人员检一遍,必须让每台设备都以最佳状态上场!”施明说。
从传统种植到智慧农业,从服务自家农田到辐射带动周边,施明的“十四五”,是农机装备持续升级的五年,是服务能力不断拓展的五年,也是一名新型职业农民乘着政策东风,用勤勉与智慧在田野上书写梦想的生动写照。站在田边,这位“农机总司令”对即将到来的“十五五”充满信心与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