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十二项专项行动精神,推动各项任务走深走实、见行见效,近日,海门生态环境局主动作为,坚持“一线解题”工作法,由局长刘华军带队,条线分管领导、相关科室负责人一行人先后赴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海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门港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高新区、港经开”)三个园区开展系列上门发展事项专题协调会。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景裕辉、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朱健华、港经开党工委书记张剑波及三个园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出席会议。
通过系列专题座谈,双方不仅深入诊断了园区发展的环保瓶颈,更将研讨成果转化为一份条理清晰、责任明确、任务详实的“履职事项清单”,旨在以高品质生态环境质量为海门高质量发展夯实绿色根基。

总量控制:破解VOCs瓶颈,为项目落地腾出空间
随着南通市“减二增一”政策的严格执行,各园区普遍面临挥发性有机物(VOCs)总量指标紧张的局面,直接影响新项目能否顺利落地。
破局之道在于“开源”与“挖潜”。三大园区扛起主体责任,一方面通过精细化管控力争年度臭氧浓度达标,为发展扩充环境容量;另一方面,做实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全面梳理实施产业结构升级、含VOCs原料源头替代、高效治理设施应用等减排工程,同时从关停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企业中核算减排量,努力做大园区总量“盘子”。对于急需落地的重大项目且园区无富余量的,建立由区政府或区镇出具减排承诺的保障机制,明确总量来源。海门生态环境局则全面推进全量核算,初审减排项目,积极协助园区向上争取市级总量指标支持,共同打通项目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源头预防:严守生态红线,为项目招引精准导航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规划环评能够从源头规避环境风险、引导产业合理布局。
核心在于“前置”与“衔接”。对于已完成规划环评的经开区,关键在于严格遵循审查意见引入项目。而对于新晋省级园区的高新区和港经开,当务之急是高质量、高效率完成规划环评修编工作,确保其与最新的生态分区管控方案、国土空间规划等规划充分衔接,从源头明确准入清单、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海门生态环境局承诺将全程跟进,及时提供政策指导,确保园区在项目招引初期就做到方向明、底线清,避免“走弯路”。

全流程服务:护航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
提升环保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是优化营商环境、减少企业运营风险的重要一环。
亮点在于“协同”与“贯通”。园区与生态环境局将建立贯穿项目“招引-培训-洽谈-落户-投产”全流程的协同服务机制。园区负责前端把关,在项目接触初期即开展与分区管控、规划环评、异味噪声敏感性等环保政策相符性分析,并及时与海门生态环境局共享信息,共同完善重大项目“一企一档”。海门生态环境局则提供后端保障,高效提升环评审批效能,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开展“两证联办”“告知承诺制”“打捆审批”,确保不让环保手续问题影响项目进度;在企业投产后,加强证后监管,督促企业按证排污、规范管理台账,形成服务与监管的闭环。
环境质量:聚焦蓝天碧水,提升民生获得感
优良的空气质量和水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直观体现。
攻坚在于“精准”与“联动”。针对臭氧污染、扬尘及断面水质波动等突出问题,各园区落实属地责任,强化重点区域洒水抑尘、秸秆禁烧巡查,制定可核查的差异化减排清单;同时,加强河道巡查、截流井运维与水系连通,保障水环境质量。海门生态环境局发挥技术优势,利用大气走航车、在线监控、水质自动站等科技手段,开展精准溯源,及时发现并推送问题线索,与园区协同处置,形成“发现问题-溯源分析-联动整治”的高效治理链条。对于环境信访这一“晴雨表”,双方共建快速响应机制,强化数据分析与部门联动,着力提升群众满意度。

特色难题:一地一策,靶向发力除隐患
不同园区因其产业历史、区位特点,面临着独特的环保挑战。
关键在于“定制”与“落实”。高新区全力攻坚化工腾退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倒排工期,积极包装项目争取资金,确保按期完成治理任务;同时,着力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效果,并严把一般工业固废利用项目准入关,防范“散乱污”风险。港经开则重点保障“工业绿岛”项目顺利建设,以集中治污摊薄企业成本;加快推进园区水污染三级防控体系工程建设,筑牢环境安全底线;并协同处理好数字生态绿港验收等具体事务。

通过这次系统的“一线解题”,海门生态环境局与三大园区不仅厘清了问题,更明确了路径,压实了责任。刘华军表示,将紧盯共识事项与履职清单,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确保各项对策从“纸面”落到“地面”,共同书写海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绿色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