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部门动态>>正文内容

聚力守护遗传瑰宝 共绘种业振兴蓝图——全国畜牧总站来我区调研沙乌头猪抢救性保护工作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5日 点击数:

为精准把脉保种工作进展,凝聚多方合力筑牢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安全屏障,11月19日,全国畜牧总站赴我区开展沙乌头猪抢救性保护专题调研。全国畜牧总站畜禽资源处副处长段忠意、高级畜牧师韩旭、中国农业大学刘剑锋教授一行深入保种一线,扬州大学包文斌研究员全程提供技术指导,江苏省畜牧总站徐燕副站长、侯庆永研究员陪同调研,南通市、海门区农业农村系统相关分管负责人共同参与。

座谈会上,江苏省畜牧总站徐燕副站长系统汇报了全省濒危畜种保护的政策体系、实施举措与阶段性成效,全面展现了地方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的系统性布局与实践探索。沙乌头猪保种企业负责人唐慧娟详细介绍了2024年以来在种群扩繁、饲养管理、技术攻关等方面的具体工作,汇报了保种过程中取得的进展及面临的现实挑战,彰显了企业作为保种主体的责任担当与主动作为。

图片1.jpg  图片2.jpg  图片3.jpg

全国畜牧总站段忠意副处长从国家种业振兴战略高度,深入解读了当前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政策导向。他强调,要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保护体系,推动资源保护与现代种业发展深度融合,让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在种业振兴中发挥更大价值。调研期间,团队还通过远程视频系统实时查看沙乌头猪养殖现场,直观掌握保种群体的饲养管理规范、健康状况及生活环境条件,为精准指导工作积累第一手资料。

技术指导环节,中国农业大学刘剑锋教授明确“以用促保”的核心工作方向,提出保种与开发利用适度分离的科学原则。他从资源特色坚守、保种质量提升、保种安全保障三个维度提出具体要求,强调保种工作既要保障群体数量达标,更要通过基因监测等先进技术手段守住遗传质量底线,同时需加强疾病净化、推动企业组建专业育种团队、强化部门协同沟通,确保保种工作科学、安全、可持续推进。

作为技术专家核心成员,扬州大学包文斌研究员汇报了沙乌头猪生物保种与杂交利用的阶段性成果:目前已完成80头种猪的体细胞采集与冷冻保存,同步开展川香黑猪、巴克夏猪与沙乌头猪的杂交配套试验。他介绍,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三元杂交组合的性能测定与屠宰肉质分析,同时在优化饲料配方、降低生产成本、调控肉色风味等方面深化研究,为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探索切实可行的产业路径。他特别强调,需要推动保种工作辐射社会面,凝聚多方力量实现种群从濒危到安全的根本性转变。

南通市、海门区农业农村部门分管负责人均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重要契机,进一步加强汇报对接与工作跟进,加快落实备份场建设,持续完善保种工作机制,筑牢沙乌头猪抢救性保护工作基础。

此次调研既是对我区沙乌头猪抢救性保护工作的全面检阅与精准指导,更是对全国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的有力推动。各方将以此次调研为纽带,进一步凝聚共识、深化协作,持续强化政策支持、技术攻关与产业联动,切实守护好沙乌头猪这一珍贵遗传资源,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推动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