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规范、高效、公正的涉企行政执法,正是守护这条“生命线”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海门区立足实际、主动创新,聚焦队伍建设、执法方式和监督机制三大维度,系统推动涉企执法实现从“粗放”到“精细”、“单一”到“系统”、“封闭”到“透明”的转型升级,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法治动能。
“强理论+重实践”双轮驱动,夯实涉企执法队伍根基
行政执法队伍的能力建设是提升涉企执法质效的核心支撑。海门区始终坚持“理论筑基、实践赋能”的培养路径,每年定期举办全区行政执法能力提升与法治人才轮训班,系统构建专业化、系统化的执法队伍培育机制。在理论培训方面,特邀法学专家和一线执法骨干开展专题授课,内容涵盖习近平法治思想、涉企执法规范、合法性审查、行政复议实务及信息公开等重点领域,全面强化执法人员的法治思维与程序意识,确保涉企执法行为严格依法、规范有序。在实践锻炼方面,紧扣执法能力现代化要求,创新开展“比武练兵”活动,以真实典型案例为教材,组织各执法队伍深入解析涉企案件,重现办案全流程、梳理执法逻辑、剖析难点问题、分享实操经验,切实做到“以案促学、以赛提能”,显著提升了一线执法人员的实务水平与案件办理质效。
“综合查+全公开”双轨并行,构建高效透明执法机制
针对涉企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重复检查、多头执法等突出问题,海门区深入推进“综合查一次”改革,着力打造规范高效、便企惠民的行政执法体系。通过打破部门壁垒,系统整合市监、环保、应急、消防等多领域涉企检查事项,严格执行“清单管理、之外无检”原则,从根本上遏制随意执法、多重执法现象,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真正实现“对企业干扰最小化、服务效能最大化”。与此同时,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信息全流程公开:事前通过政府网站、政务平台等渠道主动公示检查主体、事项、依据和年度计划,明确“谁检查、查什么、凭什么查、何时查”;事后及时公开检查结果与整改要求,全面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事前公开、事中规范、事后反馈”的阳光执法模式,推动执法行为更规范、更透明。
“伴随式+码上管”双重监督,筑牢公正执法防线
为确保涉企执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海门区创新构建“伴随式监督+数字化监管”双维监督机制,实现对执法行为全流程、无死角的管控。一方面,常态化开展“伴随式涉企执法监督”,监督人员秉持“伴随不干预、建议不指挥”的原则,实时跟随执法人员入企检查,重点围绕亮证执法、文明用语、规范着装、现场释法、行政指导等环节进行全程记录与督导,及时提示风险、纠正偏差,确保执法程序合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全面推广“执法有度・企码无忧”行政执法监督码,打造数字化监督闭环。执法人员入企需扫码录入检查信息,实现执法全程“码上留痕”;企业可随时扫码查询执法主体、依据、流程与结果,并实时在线评价反馈。目前该码已覆盖全区1334家重点企业,执法透明度和企业满意度均超98%,真正实现了监督无处不在、权力规范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