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海门新闻>>正文内容

从机械手制造转向智能产线集成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5日 点击数:

南通科美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是海门工业机器人产业新赛道上杀出的一匹“黑马”:白手起家,短短数年,企业从租用厂房到征地新建厂区,从年销售额不足300万元向3亿元目标进军,成功实现由单一机械手制造商向智能产线集成制造商的战略升级,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5万元开启创业路

走进位于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赫联产业园的南通科美主生产车间,500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多条智能化生产线正在加紧生产。“这是公司为山东一纺织企业定制化生产的桁架式机械手臂加AI视觉的智能生产线,售价超1300万元。受限于当前车间规模,这条智能产线分段生产。8月起,我们另有3条智能产线将陆续交付。”公司总经理王相涛边走边向记者介绍创业发展历程。

2009年,大学毕业的王相涛进入苏州一家机械手臂企业,从事技术与市场开拓工作。几年的市场历练,让他敏锐洞察到“机器人替代人工”将是未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他果断选定机器人产业这一新赛道,作为自己创业的战场。2018年,经过综合考量,王相涛选择创业基础良好的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南通科美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怀揣5万元启动资金,他在不足100平方米的租赁厂房里,开启创业征程。

高端新产品制胜市场

在南通科美的研发中心,一支30人的研发团队正潜心攻关3D视觉系统。“传统2D视觉存在识别盲区,而我们的3D系统能实现多角度立体成像。”王相涛介绍,“它可以精准识别复杂曲面工件,定位精度达0.01毫米,应用场景可延伸至半导体制造领域。”目前,该3D视觉系统已完成小试,即将进入中试,计划明年投放市场。

这种快速迭代源于南通科美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2018年,南通科美将首个研发产品锁定为医疗耗材企业所需的高速机械手臂。医疗耗材生产环境对洁净度要求极高,企业纷纷采用机械臂替代人工操作。而当时国内市场同类产品效率仍有提升空间,南通科美抓住这一关键点,通过优化和升级材料、结构、工艺等,成功开发出轻量化的高速机械手臂,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

新产品在2018年上半年一经推出便成为市场“宠儿”,客户纷至沓来,最高峰时,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0%。“尽管目前市场竞争激烈,公司高速机械手臂市场占有率仍然保持在30%以上。”王相涛说。

2019年,南通科美又瞄准汽车配件注塑环节人工取件效率低、安全性差的痛点,历时3年,成功研发AI视觉机械手臂。机械手臂通过搭载自主研发的视觉识别系统,单机效率提高40%。该产品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填补国内空白。

“我们每年将营收的15%投入研发。”王相涛透露,公司已与上海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等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形成“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创新机制。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助力企业快速突破激光机械臂、柔性抓取等关键技术。其中,激光机械手臂的研发成功,将原本的三道生产工序合而为一,在汽车配件生产场景中实现工作效率50%的提升。

目前,南通科美研发生产的各种视觉机械手臂、激光机械手臂抓举吨位从5公斤一直到2吨,市场从医疗耗材拓展到汽车配件,年销售额从300万元增加到7000万元。

智能化产线赢得未来

2022年,乘着国家“智改数转”政策的东风,南通科美迎来关键战略转折点,果断进军智能化产线集成业务。“智能化产线集成业务为企业开辟了价值增长新通道,是实现高质量飞跃的关键。”王相涛阐述了转型动因。同年,其研发的视觉检测+关节机器人工作站成功投放市场;2023年,塑料托盘自动化生产线正式问世……

从机械手臂到智能产线,从2D视觉到3D视觉,一个个高端新品的推出与落地,彰显了企业澎湃的创新动能,也为未来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令人瞩目的是,今年,南通科美的塑料托盘自动化生产线等产品成功叩开日本市场大门,斩获超千万元订单,并将于10月份交付。“日方客户对设备精度要求极为严苛。能成功进入日本市场,标志着国产智能产线开始赢得国际高端市场的认可。”王相涛说。

智能化产线的快速发展,让南通科美原有的6000多平方米租赁厂房捉襟见肘。在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鼎力支持下,南通科美成功征用了12亩土地,投入1亿多元,建设1.5万平方米的新厂房,8月份全面动工建设,计划10个月建成投产。“新厂区建成后,我们将用2至3年时间,把年销售额做到3亿元。”王相涛信心满满地说。

记者感言:从租赁厂房到自建基地,从单一产品到系统集成,短短几年时间,南通科美完成华丽蜕变。其发展轨迹生动诠释了“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逻辑:在细分领域构筑技术壁垒,通过持续创新创造价值,最终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深刻的智能化革命。企业的机遇,在于精准捕捉市场需求并将其转化为技术创新引擎。南通科美的实践有力证明,只要锚定产业变革方向,坚定创新驱动,中小企业完全有能力在新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这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的发展模式,正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