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正文内容

余东“志愿三原色”让乡村治理有力度有温度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5日 点击数:

“我们把预防工作做在前面,让种植户的损失降到最低。”前几日的台风加暴雨,余东镇的志愿者们提前就行动了起来,他们提前检查大棚、疏通沟渠、备足沙袋……8月3日上午,志愿者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走进田间地头,一起开展排涝工作。

志愿者是乡村治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在余东镇的田间地头、村落街巷,活跃着三支带着乡土气息的志愿队伍。大学生服务队用乡音架起法治桥,退役军人先锋队用迷彩守护家门口的绿色,老干部银发队用岁月沉淀的爱温暖乡土童年。他们把专业、担当与温情融进志愿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以“三原色”的独特笔触,勾勒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图景。

乡音普法蓝:

青春队扎根村头

送法上门

“土地流转签合同要注意些啥?”面对余南村王大伯的疑问,大学生志愿者小李翻开民法典手册,用通东话细细讲解:“就像种麦子要选好种,签合同得把权利义务写清楚,免得以后闹纠纷……”这是镇司法所联合团委打造的“余东乡音普法”项目日常。

这支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经司法干警手把手培训后,成了走村串户的“移动普法站”。他们带着乡音优势,专挑村民农闲时上门:在村头老槐树下开“露天课堂”,把防诈骗知识编成余东快板;到田间地头为农户解读土地承包政策,把法条转化成“种庄稼的理”;给留守儿童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用村里的真实案例当教材。两年来,他们共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800余份,化解邻里纠纷30余起。“把法讲到村民心坎里,比在课堂考高分更实在!”志愿者小林的话,道出了这支队伍扎根乡土的初心。

迷彩护绿行:

先锋队守好余东沃野田畴

“张婶,秸秆还田能肥地,烧了污染环境,咱可不能干……”秸秆禁烧关键期,余东镇“红色先锋”退役军人服务队的高剑青拿着方言喇叭,在宛平村的稻田边劝导。

这支由镇村两级退役军人组成的队伍,把“迷彩绿”变成了守护余东生态的“防护色”。他们懂乡俗、有干劲,总能用村民认可的方式做工作:用无人机巡查连片农田,发现火星第一时间带着灭火工具赶到;组建“老兵巡逻队”,骑着电瓶车沿田埂巡逻,遇着农户就递上《秸秆综合利用手册》。除了禁烧,他们还在防汛时扛沙袋堵管涌,在人居环境整治时清沟渠捡垃圾,让“退役不褪色”的承诺,变成余东田园间看得见的守护。

银发育苗红:

余晖队浸润乡土四季童年

“摸过这枚解放余东时的子弹壳,就知道现在的好日子来得多不容易……”镇史馆里,72岁的唐俊卿老人给孩子们讲着“余东阻击战”的故事。他身后,“夕阳红志愿服务队”的60位老干部,正用“四季育苗”的行动,把余东的根与魂种进孩子们心里。

春到余东,他们带着娃们从镇史馆到余东烈士纪念馆,听老同志讲当年“一条冬瓜”的故事;夏日炎炎,把课堂搬到稻田边,教孩子们辨稻穗、学插秧,在汗水中念“谁知盘中餐”;金秋时节,携手余东镇商会进行“1+1”助学结对,为困境学子点亮求学之路;寒冬腊月,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年味学堂”,教剪余东特色的“福字窗花”,写带着乡土气的春联。

“跟着唐爷爷学插秧,才知道米饭有多金贵。”余东小学学生萌萌的话,藏着这支队伍最珍贵的收获。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