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普法收官之年,南通市海门区司法局立足实际,创新探索“云阵+乡土”双轨普法模式。“云阵”借力数字平台织密普法网络,“乡土”则深植张謇法治精神与本地文化,双轨并行、相互赋能,推动法律条文从“纸上”走进群众“心里”,转化为“生活指南”,走出了一条契合时代、富有海门特色的普法新路。
云端矩阵
拓展普法新阵地,提升覆盖与互动。新媒体集群“广覆盖”:建成以区级“法润海门”公众号为核心,联动“凤城余东”“智造正余”等多个镇街特色公众号来开辟的“法之余音”“正风法雨”的新媒体普法矩阵,大量运用图文解析、短视频演绎,将生硬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的案例故事,方便群众“掌上”学法;成功开展“法韵东洲”法治文化作品征集评选,吸引超千人参与互动,有效扩大了线上普法覆盖面;推行责任管理“线上化”,创新推行党政“一把手”领办法治惠民实事项目。为压实责任,建立“两代表一委员”季度评议机制,相关工作部署、进展反馈依托线上平台进行流转与评估;深化“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连续举办机关履职评议活动,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评议效率与透明度。实行联动普法“高效协同”,通过线上工作群、信息共享平台协调公安、妇联等部门,在“3·15”“宪法日”等重要节点协同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统一发布信息、共享资源,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普法声势。
乡土浸润
创新形式接地气,精准服务暖人心。校园普法“沉浸体验”,实施“张謇法治精神进校园”项目,在常乐研学中心组织学生化身“小橘灯讲解员”,开展沉浸式法治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法治观念,同时在“法润海门”等平台二次传播,延伸教育效果;实行新业态群体“定向服务”,通过线上社群、平台留言等渠道收集需求,针对外卖员、主播等群体特点,开展“小而精”线上线下恳谈会,聚焦劳动合同、社保缴纳等热点问题提供精准法律解读,编制通俗易懂的电子版法规指引、案例汇编,方便其随时查阅。乡土文化“智慧焕新”,深挖张謇法治文化内涵,常乐镇志愿队开展“法治家训诵读”“山歌普法”等特色活动,活动过程进行线上图文直播或录制短视频分享,让乡土普法突破地域限制;打造官公河村手绘法治漫画墙、余东镇富民村宪法主题公园(融入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等实体阵地,并制作线上图文介绍或简单导览页面,提升知晓度和影响力,实现“村村有阵地、一村一特色”。
双轨赋能
服务治理融合,法治实践见实效。法律服务“一网通联”,构建“1+11+298”三级法律服务网,通过电话、网络、内部工单系统加强三级联动与信息流转;推行“首问责任制”,利用信息化手段跟踪诉求办理流程;在海门人民医院设“法律公益门诊”、职工驿站开“法律服务夜咖啡”,配备基础的法律法规查询终端或提供线上预约咨询入口,拉近服务距离。调解品牌“经验共享”,培育“老舅妈”“杨大姐工作站”(“三心三意”工作法)、“老兵张琰调解室”(兵味+法味)等特色调解品牌,将这些品牌的成功经验、典型案例整理成电子文档或短视频,通过内部平台或村居工作群分享学习,提升整体调解水平;依托巡回审判“以案释法”,司法所联合法庭开展巡回审判进社区活动,选取婚姻继承等典型案件,在庭审现场结合案例进行民法典宣讲,让居民直观感受法律适用。将巡回审判的典型案例和法官解读要点,整理成图文简报或短视频,通过村居、网格工作群进行二次普法宣传,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延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