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里水质浑浊,还有臭味,没人愿意靠近河边。现在河岸边地下做了污水泵站,还把地面上恢复成了景观小游园,我们都喜欢来了。”近日,家住海门河南侧的居民陈大爷高兴地说。备受市民关注的城区“三河”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已于上月底完工,目前整个工程正在查漏补缺阶段,为竣工验收做准备。
水是城市的文脉。江海相通、蓝绿辉映的独特水环境,造就了海门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历史和文化。但多年来,城区宏伟河、日新河、通沙河的水体黑臭问题一直饱受诟病,把这些河治理好,一直以来是城区居民的迫切期望。为彻底解决城区河道黑臭现象、提升区域水环境质量,2016年我区启动工程可行性研究,2019年3月份正式启动施工。作为彻底解决海门老城区宏伟河、日新河、通沙河黑臭问题的综合整治工程,该项目被列为海门2019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总投资约4.5亿元,业主方为海门排水管理中心,由江苏海润城发集团下属永信工程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代建。
据介绍,工程整治范围南至人民路、北至海门河、东至珠江路、西至江海路,治理范围为3.7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区域。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对“三河”沿河截污管道进行修复改造;取消原溢口和全部入河管道;铺设DN2000-2800口径合流总管约2.1千米及人民路、东洲路等5条道路合流支管约3千米;在海门河南侧建设全地下污水提升泵站、排涝泵站、雨水调蓄池等设施;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生态修复。
顶管工程是该项目的核心工程,主要位于城区日新路和宏伟路下方,全长2030米,管径从2米到2.8米不等,管底埋深为地下6米至9.8米,存在管径大、埋深深、周边环境复杂等特点。因地区土质情况的复杂性,项目初期出现“高压旋喷桩”不成桩的技术难题,为确保工程质量、切实保障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海润城发集团多次组织专家论证会,经过5个月的反复试桩和技术参数优化,这一技术难题被顺利解决,顶管工程得以继续推进。在顶管施工试顶阶段,又遇到管道上方道路局部塌陷问题,海润城发集团迅速调整顶管施工工艺,同步加强了对顶管沿线建筑物的安全鉴定和保全,并采取隔离保护措施,增加了事中沉降监测和事后顶管沿线空洞监测,全方位保障顶管施工和周边建筑的安全。整个施工过程,广大市民给予了大力支持。本次顶管施工创造了我区市政管道工程历史之最,是管径最大、难度最高、风险源最多的一次施工。
日新路泵站调蓄池的地下结构是项目中最大的一个基坑,长50米、宽25米、深13米,整个池体距离北侧海门河护岸结构仅4米,南面距离居民小区建筑仅10多米,对基坑围护要求极高。为了确保基坑安全,项目首次采用了“TRD止水帷幕+钻孔灌注桩+钢支撑”的围护结构,底板则与竹节桩连接,防止调蓄池箱体上浮。相较于传统的工法,TRD连续水平推进切割搅拌确保了围护结构无缝隙,避免了钻孔灌注桩桩间接缝处的漏水现象。据介绍,日新路泵站为综合性功能泵站,设计流量为每秒15立方米,将有效解决城区“三河”流域水系的排涝、净化等问题。工程项目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晴天污水进来的时候,通过合流管道进入泵站增压系统,流向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雨水初期污染比较大,将雨水接进调蓄池,调蓄池有5000立方米的存量,待晴天再抽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如果后期雨量比较大,雨水污染较小,调蓄池满了以后,通过雨水泵站启动,将雨水排向海门河。”
“整个区域内的污水截流能力将提升5倍,下雨天外排水量削减约67%,污染物外排量同比削减80%以上,将全面消除河道黑臭,有效改善城区‘三河’及海门河的水环境,其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永信工程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沈耀说。目前,城区“三河”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已实现通水运行,道路、绿化也已恢复。由于天气原因,将于年后气温回暖后进行水草种植和水生物投放,对城区河道进行后期生态修复,预计将于今年5月重现城区河道碧波荡漾、水清岸绿的生态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