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海门新闻>>正文内容

亮出“高颜值”生态环境 绘就高质量发展动人画卷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1日 点击数:

PM2.5平均浓度降至26.1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49.8%;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比2015年提升13.3%;省考断面水质优Ⅲ类比例达100%,南通市考断面水质全部消除劣Ⅴ类;环境信访量同比下降44.3%;全区公众对生态文明知识知晓度达92.3%;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达95.46%……这一串串数据,充分展示了我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喜人成果。“十三五”以来,我区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屏障更加巩固,环境质量和发展效益得到了明显提升,各项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我区亮出了“高颜值”生态环境,描绘了一幅幅高质量发展的动人画卷,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久久为功,深入推进绿色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辩证法”,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化解落后产能、推动转型发展,写好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篇章。

做“减法”,淘汰落后产能。近日,由南通回力橡胶有限公司异地搬迁新建的高端环保再生胶生产项目竣工。作为全国行业龙头企业,去年回力橡胶投资10亿元在海门港新区异地新建废轮胎绿色再生利用项目,目标建成中国橡胶行业的示范生产基地。至此,全区11家橡胶企业通过关停、就地转型、进园区等方式,从源头解决了存在多年的区域性环境顽疾。此外,我区还聚焦印染、电镀等传统行业,集中攻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十三五”期间,累计关停提升印染企业9家、砖瓦企业105家,整治清理“散乱污”企业555家,关停化工企业72家。通过清退沿江区域落后产能、化工企业,累计腾退各类低效闲置土地超过4000亩。

做“加法”,培育发展新动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海门大地加速形成。临江新区从精细化工园区成功转型为生物医药特色小镇,今年签约药物研发、医疗器械、特医食品类项目16个,以药物研发、精准医学、医疗器械、特医食品为特色的产业生态圈加速构建。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了省级装备制造产业园、省级建筑产业园等一批“区中园”“园中园”。目前,正依托总投资200亿元的招商局豪华邮轮项目,加速打造邮轮制造基地、配套产业园和国际邮轮城,向沿江千亿级产业集群迈进。此外,三星镇围绕现代家纺产业,打造国际化的家纺现代小镇;海门港新区抓住通州湾打造国家新出海口战略支点,引进大进大出的临港产业项目,总投资1000亿元的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正式开工;正余镇全链式打造机器人小镇产业……

综合施策,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十三五”期间,我区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统筹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打好蓝天保卫战。我区各区镇实现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全覆盖,11名区镇“点位长”上岗。在“降尘”上,全区持续开展建筑施工、拆迁工程和道路扬尘治理,施工作业基本实现“六个百分百”。在“控烟”上,紧盯餐饮油烟、露天烧烤,加大违法行为整治力度。每年两季秸秆禁烧,我区加大奖惩力度,形成“网格员+铁脚板+无人机”的督查巡查模式,秸秆禁烧工作持续保持部、省通报“零火点”。五年来,海门“气质”在全省54个县(市、区)中名列前茅,蓝天白云成为海门空气质量的新常态。

打好碧水保卫战。三厂街道青龙河村村民陈善平告诉记者,现在他每天吃完饭就在河边散步锻炼,日子越过越舒适了。今年,青龙河实现了从环境短板向生态样板的转变。据悉,“十三五”期间,我区大力推进源头截污项目,完成全区域污水主管网、区镇“十个必接”管网建设等;完成东洲水处理三、四、五期扩建工程以及黄海水务一级A提标改造、中信水务新建2万吨项目,基本实现城镇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南通第一。全面落实“河长制”,全区设立“河长”1302名,实现19731条河道“河长”全覆盖。统筹城乡黑臭水体治理,列入省考核的4条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全部完工,问题排口得到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全面推进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完成224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实现全区行政村村部所在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开展分散农户生活污水生态化治理试点工作,已完成500户分散农户的试点治理任务,352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也已完成。

打好净土保卫战。“十三五”期间,我区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各项措施落地生效,有效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建立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持续推进危废减库存专项行动和危废专项整治“回头看”,规范危废贮存和转移处置,危废库存量降至历史最低水平;积存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清零;年处理能力两万吨的固废处置中心启动建设。

彰显特色,全面优化城市形象

“十三五”期间,我区聚焦城乡品质提升,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下大力气健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绿色指数。强化“北部新城出形象、创新南城强功能、宜居老城提品质”的理念,实现“业态、形态、生态”有机融合。北城的森林公园、北海公园有序推进,新城小学、邻里中心启动建设。在创新南城,府南生态长廊即将完工,謇公湖生态公园一期竣工投用。科学实施老城区“留改拆”,深入开展市容提标行动,清理违法小广告、拆除各类违建,一批长期困扰群众的市容顽疾问题得到彻底根治,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全面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中南村成为我区推进村居环境整治的样板,一排排橘红色的别墅整齐排列,水泥道路宽阔平坦,行道树枝繁叶茂,工业园区厂房林立,还有6万平方米的市民公园、2000平方米的高标准省级示范门球场、2500平方米的法制广场先后投入使用,村民感觉就像生活在城市。2019年度,我区在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评估中位列第一等次,并作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地方”被省政府通报表扬。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