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酒板
旧时,沙地人过年,一般都要做一缸甜酒板,所谓“年初一吃酒板头一朝(糟)”,大年初一,许多人家一早起来,先要吃一碗酒板汤圆(或不用汤圆用糕丁),然后再吃年早饭。
做酒板技术要求不高,多数人家均自己做。烧三五斤糯米饭,饭要干松,盛在竹篾畚箕里,摊开,晾到不烫手时拌入甜酒药,通常是一丸。为使酒药与米饭拌得均匀,更为增加酒板的甜度,酒药里预先拌入适量面粉。旧时,门槛精的农家会自制酒药,即采集长在宅沟边的药蓼籽,捣碎后和入适量大麦面,搓成丸子,放在阴凉处发酵,然后晒干,即可放到冬天用。后来商品酒药便宜了,人们便不再自制酒药了。
酒药与米饭拌匀后,即放入缸头内。冬天天冷,缸头要预先用开水泡暖,倒去水后,在缸头底里撒上少许酒药,拌过酒药的米饭倒入缸头后捺紧,中间抠一个凹宕,称酒酿潭。小姑娘甜甜一笑,脸颊上现出两个凹宕,称“酒窝”,大约由此而来。往酒酿潭里灌一潭温水,盖上草盖,再用旧棉被或旧棉衣将缸头包裹住,放在预先焐暖的被窝里,一昼夜后即成酒板。揭开草盖,一股甜甜的酒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潭里的酒酿甜得粘嘴。
农家自做酒板常有失败,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拌酒药时饭太烫,酵母菌被烫死了,而一些耐烫的菌类却未被烫死,饭面上会长出桔黄的、灰黑的菌丝,这酒板就不能用了;二是发酵过程中保温不好,酵母菌不能繁殖,即使再把酒板缸头放在水锅里烧热,做出的酒板也不理想,甚至由于乳酸菌的繁殖,致酒板发酸。
吊烧酒
较之做酒板,吊烧酒要复杂得多,因而就不是家家能做到的。旧时有专营吊烧酒的师傅。
吊烧酒通常在深秋初冬,收了高粱以后,大致可分蒸饭、发酵、吊酒、醇化四道工序。
蒸饭。用直径约1米、高约50厘米的锡锅,在户外(通常在外宅沟沿)砌个土灶,安好锡锅,将高粱淘洗干净放进锡锅加入适量的水,蒸成高粱饭。一般一蒸锅蒸50斤高粱。
发酵。饭蒸熟后盛在匾里摊开,凉至手插入饭中不烫,即放酒药拌和,并边拌边加入适量温水,跟做酒板一样。将拌和的高粱饭放在缸里按紧,中间抠一个酒酿潭。缸口盖上草盖,让饭发酵。
吊酒。四五天后,高粱饭便发酵成酒糟。揭去草盖,撇去潭中酒酿(这酒酿都不吃,人家都撇出来倒掉)。然后将发酵的高粱饭舀入吊酒锅。吊酒锅类似于吊薄荷油的薄荷锅。铁制,直径和高均为1米多,锅的近底部有个直径三四厘米、长二三十厘米的出酒嘴,上有铁盖,装好发酵饭后,盖上锅盖,盖边与锅沿用铁扣扣紧,不让它跑气。吊酒灶也砌在户外宅沟沿上,生火烧到一定程度后,酒便从出酒嘴徐徐淌出。一般一蒸锅50斤高粱饭可吊三元坛一坛酒,约20斤,酒精度在60°以上,称“原泡”。
醇化。刚吊出来的酒,口感又辣又冲,不好上口,需要搁置一段时间才好。这个搁置的过程便是醇化的过程。最好的醇化方法是在酒里放进剥去衣的生猪油块,一般10斤酒放一斤猪油块,然后将酒坛封口,埋入土里,或放在地窖里。一年之后取出来吃,其味特醇厚,芳香扑鼻,后劲足。酒倒进酒杯,能在杯口隆起一馒头状而不溢出。
据说当年张謇故里有户人家为儿子办完喜事,老人家特意挽留儿子的8位挚友,拿出2瓶颐生茵陈招待他们。老人家特别关照,这两瓶“原泡”他已在床底下埋了十三年,要他们留点神慢慢喝。这被留下的8位客人都有不醉之量,听老人家这一说,禁不住窃笑:藏了十三年,一瓶酒只剩大半瓶,两瓶酒充其量不过一斤半,8个人平分,每人二两还不到,能喝醉吗?然而结果,这8个人个个醉倒,无一能骑车回家,可见旧小说中形容好酒为“透瓶香”、“出门倒”决非虚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