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姐工作站”是常乐镇齐心共治,为民解忧的矛盾调解品牌,去年,在“杨大姐工作站”的牵头下,全镇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673起,其中重大矛盾纠纷24起,为美丽常乐建设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今年,为不断壮大优化调解员队伍,杨大姐工作站吸纳了原官公河村村委主任张琰、原颐生村副书记杨惠南两位同志加入。这两位同志与杨大姐工作站的另一位调解员陶文康均是退役军人,他们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部队优良传统,永葆军人本色,“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主动参与到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为保常乐平安和谐默默耕耘。
戎装褪去 续写使命
张琰退役后一直扎根基层默默奉献,是村里的“活地图”和“百事通”,帮年轻村干部处理了很多束手无措的难题。前段时间,一户村民因子女赡养问题引发矛盾纠纷,张琰在反复上门询问事由后,一针见血地指出是财产分割埋下的隐患,影响了兄弟感情并引发了之后的一系列矛盾。找到了症结后,张琰与村干部多次来到老人家中探望慰问,分别与三个儿子进行沟通,并联系到老人家有威望的家族长辈一起参与到矛盾调解的工作中来,共同做通了三个儿子的思想工作。最终,三个儿子认清了财产分割的合理合法性,也放下芥蒂重归于好,共同承担起老人的赡养义务。张琰同志利用自己在邻里间的威望和声誉,化解矛盾纠纷、促进邻里和谐,将 “情味”“法味”“兵味”融入其中,为矛盾化解注入新活力。
“我虽一身戎装褪去、却永留公正于心。愿做法律守护者,无畏风雨险阻,勇敢向上而行。”张琰如是说。
以法为盾 守护公正
麒麟镇某红木厂因翻建厂房时椽子断裂导致工人范某受伤,红木老板黄某与包工老板沈某因赔偿金额分配问题而发生矛盾纠纷,双方各执一词,给调解增加了很大难度。杨惠南多次向受伤者范某了解情况,不厌其烦地逐一做黄某与沈某的思想工作,给他们普及劳动法知识,劝解他们先将范某的事情解决,随后的追偿问题两人可以再协商。经过几番周折,黄某与沈某同意先就范某的赔偿问题进行调解。杨惠南将双方召集在一起,面对面进行协调,根据范某的伤残鉴定结果以及人身损害赔偿标准来确定赔偿金额,最终黄某与沈某达成了一致意见。
“我愿以微薄之力,做化解纠纷的一束光”。杨惠南就是这样,用心用情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坚决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
春风化雨 嘉言懿行
“调解是一门艺术,我告诉自己,做一个认真细致之人,不遗漏案件的每个细节”。提起调解技巧,陶文康说:“兵法有“三十六计”,基层调解也需望闻问切、精准把脉。”汪某与张某系再婚夫妻,常因生活琐事发生口角,在一次激烈争吵后两人冲动闹离婚。陶文康了解到具体情况后,努力劝说二人千万不能意气用事,婚姻不是儿戏,一定要慎重考虑。他苦口婆心地与夫妻二人沟通:“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遇到困难、矛盾,一定要相互沟通,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互相责怪甚至以离婚了事。”他让夫妻俩看看孩子的照片,想想家庭甜蜜的瞬间,一个拥抱,化解了一场恩怨;一个拥抱,让在座的人们泪如雨下,陶文康用春风化雨般的语言成功化解了夫妻间的纠纷与恩怨。
“化矛盾、解恩怨、顺情绪是调解员的职责,我会尽最大努力让‘小家’幸福促‘大家’文明。”陶文康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