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正文内容

热血铸就红色丰碑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2日 点击数:

在余东镇,当地老人仍会提起一位“壁虎子”英雄——张钧。出生于1910年的他,在民族危亡之际毅然投身革命,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红色赞歌。今年是张钧烈士牺牲82周年,记者走访余东镇,还原了这位隐蔽战线英雄的传奇人生。

投身革命

13岁时,张钧读完余东高小即升入南通中学,15岁初中毕业考入上海私立东亚体育专科学校。1929年体专毕业,受聘于安徽省泗州中学,担任高中体育教师。不久,因水土不服返家。

时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通东游击队活动频繁时期,张钧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游击队攻打余东典当、汤家苴和小川港突围等重大战斗,而在表面上以余东镇“北三泰”小开出名,被人称为“壁虎子”。他以灰色身份,隐蔽地从事党的工作。1930年10月,革命暂时转入低潮,张钧去吕四陶氏职业中学、南通骑岸镇小学任教。

智斗敌伪

1937年初,张钧回到家乡。此时,余东第九高等小学校长郑钟秀积极参与反动当局抽壮丁活动,并竭力阻止当地青年在学校操场上舞龙灯聚会。张钧支持正义,怒不可遏,即率领一批青年和农民,将郑钟秀痛打一顿,并把学校的门窗、桌凳砸坏。于是郑钟秀向南通保安司令部密告,不久,保安司令部派一卡车军警前来“捉拿首犯张钧问罪”。幸得通报,张钧与弟及时隐蔽,免遭其害,而其父亲作为人质,被军警抓去,关了数月。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各地游击队风起云涌。有些人前来劝说张钧,要他参加,但张钧总是以礼相待,不为所动。这倒不是他不愿参加抗日,而是他要看看究竟谁能真正为国为民。1938年秋,其舅父范龙从上海带了一批共产党人,来到余东宣传抗日主张。他的三弟张镇被吸收加入共产党。当他确知共产党及其部队真正回到苏北时,又热血沸腾地继续为党工作。

1940年12月,张钧受其弟张镇委托,通过同学关系,了解到国民党顽固派徐承德、张大同部队的人员、武器配置情况,及时由张镇向新四军三纵陶勇司令员作了汇报,为取得余东战斗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血沃余东

1942年春,日伪军占领余东,伪军张海清部疯狂捕杀地方干部和抗日群众。8月中旬,新四军三纵八团驻守在余东附近的柏家小店,伺机攻打余东日伪军。其弟张镇又一次委托张钧前往张海清部驻地——余东典当附近侦察地形。

8月16日,张钧吃好中饭,前往南街探望。此时张海清已得到姓何的伪乡长密报,带队而来,正好在新街弄口相遇。张海清部一拥而上,将张钧抓捕,并当场搜出绘有地图的纸片。张海清当即下令枪毙,张钧英勇牺牲,是年32岁。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