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来到位于余东镇富民村的海门王家沙食品有限公司看到,点心师傅们忙得热火朝天,一批批包子、八宝饭、松糕、豆沙酥饼等精致的点心将被送往上海王家沙点心门店。“最近订单越来越多,工人们每天加班到晚上10点。”公司负责人袁竹红说。
王家沙点心是上海的老字号,它家的豆沙有口皆碑,其原料就是海门大红袍赤豆。区农科所副所长包卫红介绍,海门种植赤豆的历史较早,明《嘉靖海门县志》里就有记载,经过长时间的品种改良,形成了如今海门大红袍赤豆特有的形态和品味,颗粒饱满、皮薄肉厚、粉质细腻,用它做出的豆沙口感甜润,香气也格外醇厚,故这种赤豆获评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目前,海门大红袍赤豆在各区镇广泛种植,常年播种面积达1.23万亩,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豆豆”。富民村是王家沙大红袍赤豆“供应商”,每年销售额在600万元左右。
“种质资源,既要保护,也要利用,更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国栋说,“近几年,我区切实加强对本土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形成种质资源保护、研发和产业相融相生、互为促进的发展格局。”据了解,今年以来,我区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开发技术队伍。对特色明显、经济效益高的地方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创新种养殖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地方品种扩繁场建设;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实施品牌化经营,提高产品附加值;将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与产业发展相融合,打开“农”门激活市场潜力,推动海门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格局之变。
冬季是农闲时节,但自10月份万年香沙芋艿开挖以来,悦来镇裴蕾村党总支书记王永康一直忙碌着。昨日,记者见到他时,王永康正将一个个带着泥土芬芳的芋艿装箱,准备发往上海、苏州等地。
“万年香沙芋艿”是我区6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之一,长于长江口区域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黏性犟黄泥土壤中,其质地细腻,干香可口,酥而不黏,素有“千年人参、万年芋艿”的美誉。裴蕾村是万年香沙芋艿种植的核心区域。“以前由农户零星种植,提篮小卖,经济效益低。”王永康介绍,近年来,村两委成立了新型合作农场,以“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依托省农科院、南通地区沿江农科所等,实施了江苏省农技推广服务、省农业“三新工程”、省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引进机械化生产,减少成本、增加效益,注册并打响了“裴芋”品牌。“我们的芋艿价格比较高,每斤10多元,是外地芋艿的2至3倍,但不愁卖。”王永康高兴地说。据区农业农村局统计,今年我区通过悦来镇万年芋艿品牌,辐射带动周边及全区农户芋艿种植面积近3万亩,八成芋艿远销无锡、南京、浙江等地,预计产值4至5亿元,农户由此每亩可获得产值1.5万元左右。
“开发利用种质资源,打开农产品销售渠道是关键。”包卫红说。今年8月,海门芦稷在直播间火了,90后姑娘朱家明在抖音上销售这种独具特色的土特产,没想到引来天南海北各路网友的热捧。朱家明还在平台推荐芋艿、脆梨等地道农副产品,收获粉丝近万人。“借助互联网与新媒体平台,拓宽地方特色农副产品销售渠道,推动优质农产品产业化经营,这是一次有益尝试。”包卫红表示。借助电商发展的东风,农产品销售打破了过去的时空限制,时时都能销售,处处都是平台。全区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主体,从最初的不足10家,发展到现在的近150家;其年销售额从开始的几十万元,发展到现在的8亿多元。
种质资源保护为地方农作物和畜禽品种建起了“生命之舟”,但在被保护的同时,种质资源还承担了当地更多的期望:成为一张推动地方乡村振兴的新名片。赵国栋表示,突出科技、资本、人才的多重优势,建立符合地区实际的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新路径,形成研发、产业与传承保护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是海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