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区有关领导来到三厂街道镇西村,慰问荣立三等功的边海防现役军人朱叶枫家庭,为三等功军人的父亲佩戴绶带,并送上立功喜报和奖励金、慰问金。近年来,大批海门籍优秀军人在部队立功受奖,为海门频添荣光,我区积极开展多形式送喜报活动,让军人家属倍感光荣。
海门是红十四军发源地之一、苏中革命老区,素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我区秉承优良传统,大力发扬首创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惠军利民,完善制度、加大投入,不断强化政策集成与创新,让双拥工作老品牌焕发新活力。
引领社会拥军新风尚
我区坚持抓国防与经济发展并重,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把双拥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退役军人部门牵头、军地配合齐抓共管的新格局。区委定期召开党委议军会,常委会定期听取双拥工作汇报,分管领导定期召开军地联席会,制定《双拥工作要点》和《双拥工作重点任务分解表》,明确任务和责任单位,把双拥工作纳入全区高质量考核、部门年度目标考核、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体系。相继出台《海门双拥工作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确保双拥工作有章可循。各区镇(街道)、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都设立了专门的双拥服务窗口,全区共配备300余名专职人员从事双拥工作,确保服务网络无盲区。
双拥工作展现新气象,“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不再是一句空话。如今,我区越来越多的商贸企业签订拥军优抚合作协议,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提供各类优先优惠。今年8月,“拥军优属优惠月”活动吸引了商贸、餐饮、银行、通信等行业的百余家企业参与,龙信广场、大有境等商业综合体组织商家推出优抚对象“来就送”“折上折”等优惠活动,社会拥军氛围进一步浓厚。在南通地区首创的“拥军优属公益创投”,服务对象包括烈军属、退役军人及子女、参战老兵等各类优抚对象,服务范围包括宣传推介、生活照料、走访慰问、健康义诊等。截至目前,24家社会公益组织已开展活动400余场,近万人次受益。
拓展双拥文化新天地
多年来,我区赓续区委、区政府领导上门送喜报、服务站工作人员上门悬挂光荣牌等传统,广泛开展新兵入伍欢送仪式和退役军人返乡欢迎仪式等,用实打实的举措确保军人职业尊崇感落到实处。“除了发扬好传统,我区还不断探索解决部队官兵‘后路、后院、后代’问题新路径。”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和拥军褒扬科科长丁华介绍。今年,我区“政校企”三方发力,创新实行退役军人培训结业直通上岗链式合作模式,发展“公开选岗+特岗选拔”安置新模式,搭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平台,使军人“后路”越走越宽。同时,在全市率先实施“驻地部队军人享受住房补贴”政策,现役军人随军家属随迁安置实施指令性计划和货币补偿相结合,安置率达百分百,军人子女择优入学、入托,进一步解决了官兵的后顾之忧。
我区还注重讲好拥军故事,将国防教育融入群众文化活动,拓展双拥文化新天地。今年3月起,系列视频短片《画说·海门烽火》在多个网络平台展播,图文声并茂地讲述海门老区革命故事,让广大群众在故事中了解历史、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坚持将多元化、全员化的国防教育,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海门之夏”广场演出、“激情江海风”区镇文艺巡演;开展国防双拥教育“五进”工程、军营开放日等活动,举办“八一”双拥文艺专场,表彰“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军嫂”等,宣传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遍布城乡的40多个民间艺术小分队,自编自演了许多国防教育优秀节目,深入乡村田间地头演出,广受好评。此外,海门烈士纪念馆、双拥广场、抗日军民营救美飞行员纪念碑、汤景延团部旧址纪念墙等旧貌换新颜,一批批游客慕名而来。今年新落成的党史教育主题公园,也已成为我区国防文化新地标。
谱写鱼水情深新篇章
翻开我区双拥工作的新篇章,可以看到各地各部门主动靠前服务,多方面多渠道促进发展。丁华介绍说:“以驻海部队现代化建设为例,今年以来,区财政安排100万元用于驻海部队训练生活设施升级改造;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向驻海部队全面开放工程招标服务平台,协助部队开展工程招标;区司法局成立法律宣传队,前往驻海部队为官兵解读法律;区检察院为驻海部队赠送图书近万册,并安排专职检察官配合海警开展海上执法行动;区文广旅局跨区域送戏到部队外训驻扎地……”
双拥的温暖传递到了驻海部队,这股暖流最终又流向了人民群众,军民鱼水情深不可分割。近年来,驻海部队结对帮扶贫困儿童、少数民族困难群众,走访看望辖区孤寡老人与抗战老兵;多次圆满完成驻地学校、单位的军训任务;积极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海上救援,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区双拥工作将始终坚持‘国防与经济同频共振’的统筹发展理念,久久为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谱写新时代海门双拥工作新篇章!”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朱红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