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新型合作农场的干稻亩产值达到1560元,比去年又增加了210元。”昨日,正余镇五总村党总支书记汤芦笑眯眯地说。五总村位于正余镇西北角,是一个地多人少的特色村,在全区率先落实378亩土地发展新型合作农场。通过两年的实践,农场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并连续两年被评为“区先进新型合作农场”。
2019年,378亩小麦,单产达到700多斤,总收入达到25万余元;378亩水稻,单产达到1150斤,总收入超过41万元。去除所有成本支出后纯利润5万余元。2020年相同面积的小麦、水稻去除所有成本支出后纯利润近16万元,两年共盈利21万余元。这个数字,听起来不多,但确是五总村村干部的滴滴汗水和辛勤劳动的结果。
究其原因,五总村合作农场的管理模式与其他村不同,由村干部集体经营,5名村干部不拿新型合作农场一分钱,村党总支书记负总责,分管农业的村干部具体负责。村干部分片承包,人人都有一块责任田。同时,五总村还建立健全“六员”组织机构,“六员”即农资海采平台采购员、物资进出库管理员、仓库保管员、出工管理员、农产品销售监督员和台账资料记录员。在整个经营过程中做到“六个统一”,即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培管、统一销售、统一核算。
在确定经营模式的前提下,在统一经营上,五总村以种植小麦、水稻为主,坚持稻麦轮作,发展粮食生产。在统一管理上,由村党总支书记把新型合作农场当作党建引领实事工程,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团结带领村班子成员起早贪黑地干。确保在关键时刻有一名村干部负责现场管理,确保高质量播种、高标准用药下肥,不出现漏播重播、药害等问题。在技术指导培训上,由区、镇农技部门统一培训,不但培训到村干部,而且培训到每个工作人员,使村干部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在统一培管上,坚持抢农时、抓关键、勤巡查。在去年水稻稻飞虱大面积发生时,五总村没有一块田受稻飞虱影响。在统一销售上,做到公开全透明,由村监委会成员全程参与,发挥好监督作用,给老百姓一个明白。在统一核算上,做到了“账款相符、账物相符、账账相符”。
通过两年的实践,村民们发现发展新型合作农场是今后的必然趋势,在当前“年轻人不会种地,中年人不愿种地,老年人种不动地”的情况下,集体经营是一个方向。发展新型合作农场,不但增加了村营收入,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土地流转之后,在确保土地租金的前提下,增加了“一二三产”打工收入。同时,还培养了新一代“有担当、懂经营、会管理”村干部后备力量。
未来,五总村将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契机,三年内再发展1000至1200亩土地,发展新型合作农场,充分利用现有的烘干机械设备,做足做好粮食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全方位、多渠道发展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