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江苏好人榜”日前发布,海门师范附属小学教师宋玲入选。这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女教师,自2017年组建“小笋娃延安行团”,连续5年带着学生和家长前往革命老区延安开展教育扶贫和结对帮扶。
今年7月5日,“小笋娃延安行团”的34名师生家长再次来到延安市安塞区招安镇李家沟小学,与那里的师生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这也是他们第五次到那里,为该校孩子们捐款捐物。
李家沟小学是安塞区“撤点并校”后仅剩的一所村办小学,占地面积3550平方米,是附近13公里内孩子们惟一的求学之所。2017年,在宋玲的牵线搭桥下,海师附小“倚天竹班”的学生与这所远在千里之外的学校师生取得联系。2017年暑假,宋玲带着由19个家庭共计40人组成的“小笋娃延安行团”,第一次来到了李家沟小学,给19名帮扶对象带去了书包、文具、书籍等,给两名特困孩子送去了慰问金。回想起第一次延安行的场景,宋老师历历在目:“那时候从上海到延安只有一班火车,要坐25个小时,到了延安还要坐将近3个小时的大巴才能到李家沟小学。下车的时候,一群脸上泛着高原红的腼腆孩子排着队静静地等候我们的到来,我的心一下子被触动了。”
今年从海师附小毕业升入初一的学生陆铭悦和李毅宸都是“小笋娃延安行团”的成员,每年的延安行他们都积极参与。第一次去李家沟小学时,崎岖的山路、漫天的黄土、矮小的教室、零散分布的窑洞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陆铭悦告诉记者,那里比他想象的还要艰苦。“第一次住窑洞,睡在炕上,翻来覆去直到半夜才睡着,也不敢去厕所。”陆铭悦不好意思地说。李毅宸回忆起李家沟小学说道:“他们的幼儿园跟小学是在一起的,幼儿园有食堂,中午都是自己打饭,然后蹲在墙角吃。小学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学校很小,也没有什么体育设施。”
那次延安行之后的每年暑假,宋玲都会组织“小笋娃延安行团”到李家沟小学开展为期一周左右的结对帮扶活动,让“小笋娃”和那里的孩子同吃同住,感受他们的生活和求学环境。一次次的延安行也让原先生活在蜜罐里的“小笋娃”有了明显变化。五年来,“小笋娃”熟悉了李家沟的每一条溪涧、每一座山丘,习惯了住窑洞、睡火炕,吃洋芋擦擦、荞面饸饹,也感受了信天游、安塞腰鼓、剪纸等陕北文化的独特魅力。他们还把自己攒下的零花钱,给李家沟的小伙伴购置零食、文具、图书等。
如今,李家沟小学的孩子们有了崭新的夏秋季校服,新建了一间属于他们的书屋,拥有了全新的体育器材,更重要的是,“小笋娃延安行团”照亮了这群大山孩子的世界。“从延安回来以后,孩子们会利用周末,以书信、电话或者微信等形式,和李家沟小学的孩子们交流学习情况,聊一聊最近的生活,谈一谈最近看的书。”
在宋玲的影响下,“苏陕扶贫协作教育基地”揭牌,越来越多李家沟小学的贫困学生得到了帮助,海师附小多位教师结对帮扶了李家沟小学的贫困学生。“小笋娃延安行团”也加入了更多新鲜血液,成员越来越多。
一年又一年,李家沟满山的苹果红了一季又一季,宋玲的“小笋娃”像春笋般茁壮成长着,进入初中开启了新的旅程。宋玲表示,尽管李家沟小学的学生已经全部脱贫,自己的“小笋娃”也已经毕业,但是爱心团不会解散,会继续把爱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