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悦来镇耀昌村26组,有这样一个特殊的“义务辅导班”,“老师”朱风波是一名只能依靠轮椅行动的残疾人,而“学生”则都是村里的留守儿童。在媒体的挖掘报道下,朱风波的事迹在当地传开了,继获评“海门好人”后,前不久他又候选9月“中国好人榜”。10月6日,记者再次来到朱风波家里。
6套课桌椅,1个一米多高的书架,就是这个“班级”所有家当,这个特殊的“义务辅导班”至今已开了17年。朱风波今年41岁,在他两岁时,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年幼时,尚可无忧无虑,但随着年龄增长,他意识到了自己与他人不同。“我那时在学校上下楼、上厕所都要同学背,到了初三的时候,因为个子变高了,体重增加了,家里还有个弟弟要念书,我就决定不再继续上学了。”朱风波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心里对知识的渴望从未停止过。他常常一个人坐在卧室里埋头苦读,桌上的笔记本堆了一摞一摞,自学完成了高中所有课程。
“风波啊,帮我家小健看看这道数学题,我看不懂。”2004年的一天,小健的奶奶上门来找朱风波帮忙。朱风波很快用平日所学,帮小健解了难题。就这样,小健成了朱风波的第一个“学生”。“小健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年纪也大了,我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每天让小健来我这里做作业,我帮他温习温习功课。”小健的成绩渐渐有了起色。此事在村里一下子传开了。大家争着要把孩子送到朱风波家。“我们只能照顾孩子温饱,哪有能力辅导孩子啊,交给朱老师我就放心了。”村民陈顾泉告诉记者。就这样,朱风波家的饭桌前,从一名学生变成了如今一桌的学生。朱风波给留守儿童义务辅导的事被有关部门知道后,特意送来了崭新的课桌椅和课外读物,帮助其改善辅导条件。村干部也经常上门关心朱风波和孩子们的状况。
寒来暑往,17个春秋,朱风波的“义务辅导班”不曾缺席。在万年小学读五年级的陆灵煊,从一年级起就在这个“辅导班”学习,谈到现在优异的学习成绩,她说很感谢朱老师平日的耐心辅导。面对孩子的感谢,朱风波却直言自己只是帮他们温习功课,没帮太多忙,“孩子们给我带来了很多欢乐,与其说是我给他们辅导功课,不如说是他们在陪伴我度过时光。”17年光阴,在旁人看来不容易坚持,但在朱风波眼里,却如白驹过隙。“我不太会去记日子,每天只是做好手头的事。”每每送走孩子后,朱风波就会摇着轮椅在屋前空地上休息,或读书、或思考,日复一日,心无旁骛。“不管以后有多少学生,只要我还教得动,就会坚持下去。”朱风波坚定地说。
耀昌村党总支书记洪丽萍说,朱风波入选了“中国好人”候选人,这既是对他10多年以来坚持办好校外辅导站的一个肯定,也是他个人的一种荣誉。他那身残志坚,乐于助人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位村民。耀昌村将尽心尽力打造好“朱风波校外辅导站”,通过这个平台帮助村里所有有需求的留守儿童。村里也将进一步发掘凡人善举,大力营造争当“好人”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