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正文内容

从海门宋季港到中美友谊传承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3日 点击数:

暑期电影《东极岛》中渔民救英军战俘的情节感人至深,而在抗战历史上,海门宋季港曾有过一场更热血的真实跨国营救,80年后的现在,战地实物、纪念碑与中美友人的寻访,仍在延续这段情谊。

1945年6月12日深夜,长江入海口宋季港江滩雾气弥漫。美军一架完成轰炸日军任务的B-24型轰炸机,因机械故障与航向迷失坠落在江滩芦苇丛,11名机组人员8人遇难,3名幸存者受伤被困。

当地民兵队长钮梦林带村民循声赶到,村民立刻拆下门板抬出昏迷的机长雷特蒙,有人用粗布褂子按压其伤口,有人搀扶报务员纳斯达和机械师伽罗道转移。村医用草木灰混草药包扎,妇女拿出丈夫的旧棉衣帮他们伪装。次日,日伪军挨家搜查、贴悬赏布告,村民们守口如瓶,无人为赏金动摇。

随后,一场千里护送展开。钮梦林背着雷特蒙蹚河汊,乡长曹永华联络新四军游击队接应。队员们雨夜带路避岗哨,从海门经东台、兴化、高邮等地,忍饥挨饿躲过盘查与扫射。钮梦林妻子陆美菊因汉奸出卖,被日军关押半年,受尽折磨却始终保密。6月下旬,3名飞行员抵达皖北新四军军部,后被转送美军后方空军司令部,临别时他们向中国人深深鞠躬。

1984年,花甲之年的雷特蒙携夫人重返海门,与钮梦林重逢。他捐赠5000美元,海门县政府用其在东洲公园建“友谊亭”,亭顶呈机翼形状。数十年光阴流转,当年宋季港的江滩旧址早已褪去泥泞,变身成为充满书香的校园——海门中专便坐落于此。在校园西北角,一座高7米的“宋季港抗日军民营救美国飞行员纪念碑”静静伫立,碑身“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八个大字苍劲有力,默默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这份情谊不仅存于海门的土地上,更被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国深深铭记。海门区党史办的档案柜中,珍藏着一封写于1945年的感谢信复印件,这封信的“旅程”同样饱含深情。1992年5月8日,美国老人吉姆・奎恩带着哥哥约翰・奎恩(宋季港坠机事件中的遇难飞行员)的阵亡通知书,专程来到海门寻访飞机失事地点。他此行还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当年雷特蒙等3位获救飞行员返回美国前,曾在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写下这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却因种种波折未能寄出。直到1992年,吉姆・奎恩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偶然发现了这封信,当即复印留存,并跨越山海将其带到海门。

在海门融创馆,两支手电筒格外特别:一支是1945年营救时民兵用的国产“大无畏”牌,曾赠予雷特蒙后回归;另一支是美军飞行员遗留的美国产手电筒。馆内还有美军护目镜、水壶,日军餐叉、军刀等10余件实物。2004年起,海门收藏界开始寻访相关实物,谢松华便是其中一员。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馆筹备相关展览时,邀请到研究中国抗战史且与幸存者后代有联系的美国史学家艾迈教授。

6月下旬,艾迈教授到访,带来两套纪念版美国空军飞行服。他沿着当年营救路线踏访昔日坠机点,感慨中美人民早有革命情谊。回国前,他在友谊亭合影,承诺当好中美友谊使者。

这些实物串联起80年的历史,诉说着战争的伤痕,更诉说着宏大的人性光辉与守望相助的情谊,这段中美并肩抗击法西斯的历史值得永远铭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