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正文内容

铭记苦难 珍爱和平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1日 点击数:

电影《南京照相馆》中,暗房微光下守护的底片,是南京百姓对日军暴行的无声控诉。在海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徐凯旋的收藏柜中,另一段黑暗记忆正被小心守护——泛黄的军事地图、陈旧的“良民证”、褪色的伪政权证章,串联起1938年至1945年日军侵略海门的七年黑暗岁月。

8月29日,这些尘封多年的日军侵海罪证首度公开。跨越时空的证物,共同承载着民族记忆中最沉重的部分——既是侵略者的罪证,更是江海儿女不屈抗争的见证。

地图中的狼子野心

徐凯旋珍藏的这份军事地图,纸面已泛出深褐的旧色,边缘因岁月侵蚀微微卷曲,唯有图上的墨色线条依旧清晰。

地图左上角,“昭和七年”的标注格外显眼,换成公历纪年是1932年;图中县城街巷、乡村道路甚至村落间距都被精准测绘。这张精密的地图,正是日军侵海的“先行棋”——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制定了“大陆政策”,通过日商、学者等伪装身份,对中国多地进行系统性测量。海门地图的精密程度,暴露其早有预谋的侵略野心。

1938年3月,日军分三路入侵海门。其中一路沿南通公路推进,国民党县长魏湛元战前逃亡,日军未遇有组织的有效抵抗便占领县城,随后席卷三厂、青龙港等重镇。史料记载,侵略者所到之处,房屋焚毁、财物被抢,民众被迫逃难,昔日繁华的江海城镇沦为废墟。

1938年9月,日军卷土重来,建立据点并实施“扫荡”政策。他们修建封锁线割裂抗日根据地,以烧杀抢掠强化统治。徐凯旋珍藏的另一张1941年(昭和十六年)的地图,清晰标注出张謇主持修建的青三铁路。这条1921年建成、全长6.5公里的南通早期工业交通标志,被日军强占用于运输物资、镇压民众,成为民族工业遭摧残的缩影。两次占领期间,日军焚毁典当行、实施经济封锁,导致物价飞涨,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良民证”下的屈辱日常

相较于地图上的狼子野心,徐凯旋收藏的“良民证”更直接地映射出百姓的生存困境。这张保存完整的“暂代居住证”即“良民证”,是日军殖民统治的直接见证。

证件竖版繁体书写,发证日期为“民国三十三年五月十日”(1944年),持证人为41岁棉商张祖培,发证单位标注“海门县第二区公所日本军部队长”。证件右侧的“第八保保长”“第二甲甲长”印证了当时日伪在沦陷区建立保甲制,形成“县—乡—保—甲”的严密管控体系,居民证审核权下放到最底层的保长和甲长。

徐凯旋介绍,当时要求15岁以上人员必须领证,作为区分“顺民”与抗战人士的工具。当时海门百姓出行、经商,甚至在家附近活动,都需随身携带证件,遗忘或丢失者,轻则遭关卡殴打罚跪,重则被定罪处决。

这张“良民证”还折射出当时海门的经济状况:持证人为棉商,印证海门纺织业发达,而这正是日军掠夺资源的重点目标。抗战胜利后,“良民证”被百姓视为耻辱,大多被销毁,留存至今的寥寥无几,更显其史料价值。

同期的居住证缴费收据、海门第二区公所证章等实物,共同还原了沦陷区百姓在殖民枷锁下的生存困境。

血色记忆里的不屈抗争

黑暗岁月里,海门人民从未停止抵抗。1938年日军再次占领后,海门形成抗日游击区与敌占区并存的局面。茅连锁、顾国民等英烈挺身而出,带领百姓组建抗日游击队,在江海平原的河网、芦苇荡间,与日寇斗智斗勇保卫家园。

“这些罪证,不是用来延续仇恨的,而是用来铭记历史的。”徐凯旋轻抚着手中的“良民证”,语气沉重却坚定,“我们要记住日军侵华的暴行,记住茅连锁、顾国民这些先烈的牺牲,更要让后人从这段血色记忆里,理解和平的珍贵。”

历史的伤痕或许会随时间而淡化,但民族的记忆永远不曾褪色。正如电影《南京照相馆》用底片提醒人们不能忘记南京大屠杀的伤痛,海门这些史料也时刻警醒后人:铭记历史,以史为鉴,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这片曾饱受苦难的江海大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