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部门动态>>正文内容

筑牢饮水安全防线:海门启动饮用水水源地加密监测行动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6日 点击数:

入汛以来,江苏省多地面临汛期降水与高温天气交织的复杂局面,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迎来严峻考验。为保障饮用水安全,南通市海门生态监测站迅速行动,自2025年7月28日起至2025年10月31日,对海门市长江圩角河河口水源地启动为期3个月的监测预警专项行动,以科学数据为市民饮水安全筑起坚实屏障。

闻令而动,织密监测网络

“接到上级通知后,我们第一时间召开专题部署会,结合海门区水源地实际情况制定监测方案。”海门监测站站长龚飞介绍道。此次加密监测严格遵循三级监测体系,覆盖辖区内所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面捕捉水质动态变化。

监测站组建了由12名骨干技术人员组成的专项工作组,划分3个采样小组分片负责,配备全自动采样器、便携式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等先进设备。“现在每周二开展周监测,遇到强降雨等特殊天气,2小时内就能抵达现场开展应急监测。”采样组组长陈辉展示着密密麻麻的采样计划表,表格上用红笔标注的特殊天气应急采样预案格外醒目。

三级监测体系精准发力

一上班,现场采样员便奔赴水源地,开启当日的监测工作。日监测涵盖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挥发酚、硫化物共8项关键指标,确保每日一次的高频监测频次,实时掌握水源地水质基础状况。采样员潘逸凡介绍:“这些指标能快速反映水源受污染情况,像氨氮和总磷的数值变化,能及时提示水体富营养化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现场发现水源地有异味,监测人员会立即加测《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3)中的二甲基异莰醇和土臭素,这两种物质是导致水体产生异味的常见因素,加测能精准排查异味来源。

筑牢饮水安全防线:海门启动饮用水水源地加密监测行动710.png

在周监测中,监测范围进一步扩大,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表1的基本项目开展监测,每周一次的监测频率能更系统地掌握水质变化趋势。

筑牢饮水安全防线:海门启动饮用水水源地加密监测行动792.png

此外,在整个加密监测期间,监测站将开展一次全分析监测,全面检测《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109项指标,以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3)中的二甲基异莰醇和土溴素,通过全方位的检测数据,对水源地水质进行一次“全面体检”。

风雨兼程,坚守监测一线

九点,长江边的水源地取水口已有身影忙碌。采样员潘逸凡穿着救生衣,小心翼翼地将采样瓶沉入水面以下30 厘米处,“这个深度的水样最具代表性,能真实反映水源地水质状况。”七月的高温天气里,他的防护服早已被汗水浸透,脸上却始终带着专注的神情。

筑牢饮水安全防线:海门启动饮用水水源地加密监测行动1062.png筑牢饮水安全防线:海门启动饮用水水源地加密监测行动1064.png

实验室里,监测人员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水样分析。气相分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精密仪器高速运转,屏幕上跳动的数值牵动着每个人的心。“我们实行‘采样-监测-报告’24 小时闭环管理,确保监测数据及时准确上报。”张磊科指着刚生成的水质专报说,报告中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科技赋能,筑牢安全防线

为提升监测预警能力,海门监测站引入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实现pH值、溶解氧、浊度、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挥发酚等指标的实时监测。“系统每2小时自动采集一次数据,一旦出现异常波动,会立即触发报警装置。”质量负责人张海峰演示着系统操作,“上个月一次强降雨后,系统监测到浊度瞬间升高,我们立即启动应急方案,及时采取了预处理措施。”

同时,监测站与长江水厂建立联动机制,定期共享监测数据,共同研判水质风险。“通过数据互通,我们能提前掌握水源地水质变化趋势,为水厂工艺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龚飞表示,目前已形成“监测预警-风险研判-应急处置”的全链条管理模式。

据统计,专项行动开展一个月以来,海门监测站累计采集水样30份,出具监测数据124项次,未发现重大水质安全隐患。下一步,监测站将持续优化监测方案,严格按照三级监测体系开展工作,加大对新兴污染物的监测力度,以精准监测守护市民“水缸子”安全,为全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提供“海门样本”。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