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包场镇林英村的村口,风里总带着些特别的气息,是田园乡村特有的清香,更像是一种无声的嘱托。我常带着学生来这里,这里是全国唯一以华侨烈士命名的村庄,村中的烈士墓静静矗立,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英雄热血。看着孩子们仰起的脸,映着烈士墓的轮廓,总觉得脚下的土地在轻轻诉说。
1906年,原名邱(丘)搏云的林英,出生于广东普宁一个小商人家庭。1929年,他远赴泰国任教,在共产党员马大宁的指引下,目睹侨胞对祖国的牵挂,投身抗日宣传。1933年,邱(丘)搏云放弃在泰国的安稳生活,化名“林英”回国。
“老师,为什么林英要改名字?”有孩子曾这样问我,我望着墓碑上“林英”两个字忽然想起他在泰国黑板上写下“救亡图存”时的模样。或许当邱(丘)搏云化作“林英”回到祖国,早已把名字里的“小我”,换成了要为这片土地“披荆斩棘”的决心。
在上海大夏大学求学时,他秘密组织纱厂工人运动,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并关押于龙华监狱。铁窗内,他用南方口音鼓励战友,在墙上刻下“为真理而生 为真理而死”。信念如狱中微光,从未熄灭。
1940年,他辗转至海门,协助开展统战工作。他走进学校,组织学生成立“暑期服务团”,抗日的种子在泥土里悄悄生了根。
1941年5月的一个清晨,海门江家镇(今林英村)的宁静被国民党部队的枪声撕碎,为保护重要文件,林英毅然转身潜回枪林弹雨的驻地,当敌人枪口对准他时,文件被攥得发皱,像融进了他的骨血。“你们这群野兽,别白日做梦,只有革命的共产党员,没有自首的共产党员。”这句话掷地有声,如今听来仍像惊雷。最终,这片他深爱的麦田成了他的长眠之地。
乡亲们冒死为他料理后事,守庙的周玉英父女,把棺木悄悄移到庙后,一守就是12年。1986年春,从泰国来的亲人终于寻到这里。女儿邱瑞君指尖抚过墓碑,忽然就懂了。当年父亲说的远赴他乡,原来是化作了民族解放路上的一星灯火,亮在这片他用生命护着的土地上。
如今,林英村烈士墓成了海内外同胞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归侨们带着乡愁来此寻根,青年学子怀着崇敬来此研学,泰国的亲属每年都会寄来家乡的种子,种在纪念碑旁,让跨越国境的思念在泥土里生根发芽。
我也常带学生来林英墓前,站在这里,我越发读懂了他的初心。他当年用生命守护的正是此刻——教室里回荡的琅琅书声,校园里洋溢的纯真欢笑,还有孩子们脸上不染纤尘的笑容。
那些他没能亲身体验的安宁岁月,藏着他对民族未来最炽热的向往。每当给学生们讲起他的故事,我总会想起他在教室里,挥着沾满粉笔灰的手,讲解革命真理的模样。这份感召化作无形的力量,让我坚定信念,要把英烈精神融入每一堂课。让红色基因像江海潮生一样,在一代代学子心中流传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