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厂工业园区,“沉睡”厂房和低效用地正悄然焕发新生:现代化新厂房拔地而起,新企业陆续挂牌营业。去年以来,园区累计盘活闲置用地7宗、面积136亩,成功引进项目13个。
面对资源约束,三厂工业园区向内挖潜,紧紧扭住闲置资产、低效用地、技改投入等“快变量”,全面摸排“家底”,创新思维,精准施策,通过“一企一策”“一地一策”,大力推进“腾笼换凤”,将“沉睡资产”转化为“增量活水”,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腾笼换凤”
力促重大项目快速落地
走进园区,一座建筑面积逾7万平方米的崭新厂房展现眼前,内部装修正紧锣密鼓进行。这正是今年实施的南通市级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沧海生物高端医疗器械项目。
“项目能顺利落地、快速建设,盘活低效用地功不可没。”三厂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冯军深有感触地说。去年,南通海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整合产业资源,启动投资沧海生物高端医疗器械项目。三厂工业园区全域寻找与新建项目相匹配的土地资源。大生产业园内有一块低效用地,占地30亩,可满足新项目落地条件。园区立即启动该低效用地腾退,仅用60天完成腾退清理、土地收储等工作,确保了新项目快速落地、开工建设。
沧海生物高端医疗器械项目年生产一次性氧气湿化瓶、血袋等2.8亿件,将打造中国最大BFS产品生产基地。项目计划于10月份全面投产,投产后预计年新增销售收入3亿元、税收1800万元。
今年,三厂工业园区全力推进原青龙化工园区退“化”后的地块腾退盘活工作。对每块闲置用地建档立库,形成闲置用地“大数据库”,实施“一企一策”推进盘活。乐轻食品无菌冷灌饮品项目需用地30亩,园区及时筛选可供地块,精准识别各地块用地属性、污染情况、归属问题等,成功匹配盘活了30亩闲置土地,项目从接洽到签约仅用20天时间。目前该项目厂房已封顶,设备已订购,确保年内投产。
为加快闲置土地盘活,三厂工业园区建立了土地盘活集体会商机制,与区驻外招商局、国企联动招商,一批闲置土地和厂房正在“挖掘”和“释放”,目前已有多个项目形成投资意向。
“乾坤挪移”
推动闲置资产高效利用
“我们企业的技改扩产项目能顺利实施,多亏政府及时调剂出空余厂房。”西田环保科技公司、东壹和纺织公司两家企业负责人由衷称赞。
西田环保科技公司与东壹和纺织公司是两家相邻的规上企业,均有扩大产能的意愿,却苦于空间束缚。园区主动介入,牵线搭桥:为东壹和纺织寻找并调配至适宜新厂区,面积由原来的4500平方米扩至8000平方米,满足了公司扩产需求。公司随即投入1200万元购置3台进口弹力机实施智能化改造,产能提升近一倍。西田环保则租赁了东壹和纺织腾出的4500平方米空间,投入2500万元建设新型墙面材料项目。这次巧妙的“空间置换”,不仅破解了空间不足、设备布局不合理等发展瓶颈,更通过智能化布局和精益化管理,显著提升了双方的生产效率。
三厂工业园区全面梳理、动态管理闲置低效用地台账,充分发挥政府协调功能,因“企”制宜推动现有闲置资产、低效用地的高效利用。建融工业有限公司在满足自身生产需求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将剩余空间转型为生产性服务业载体,成功引进安斐欧娜、晨锐传媒、广海检测等配套服务企业,构建起“智能制造+现代服务”的产业生态,不仅盘活了低效用地,还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三厂工业园区还在推进一批存量资产蝶变转换,全力激活产业最优动能。
“项目上楼”
纵向拓展产业空间
唤醒“沉睡资产”,三厂工业园区在横向腾挪空间的同时,“向天要地”,推动“项目上楼”,让更多的土地利用从“二维”转向“三维”,从“平方”走向“立方”,在纵向上延展和突破,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位于秀山东路的三厂科创中心便是工业上楼模式的重要载体。该地块原为村集体闲置资产,几乎不产生税收。三厂工业园区与海门人才集团携手,共建科创人才孵化载体平台,纵向拓展产业空间,显著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与效益。目前,依托政策支持和板块联动,已经成功招引了南通蓝蜻蜓智能科技、江苏望海海洋科技、南通星航掠影科技等5个科技人才项目。
这些入驻的科创项目,生动诠释着空间重构带来的效能跃升。它们不仅高效激活了沉睡的土地资源,更通过垂直集聚效应,加速了技术流、人才流与资本流的高效融合,孕育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