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海门红色历史,中共海门县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与一位教书先生的革命生涯紧密相连。张冠今(1888-1940),这位以笔名“静观”针砭时弊的地下党员,在国共合作与白色恐怖交织的年代,以教育者和革命者的双重身份,为海门地区党组织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从三尺讲台到革命火种
1918年,张冠今考入上海龙门师范,在学校里,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对马列主义产生浓厚兴趣,经常和同学谈论社会问题和国家大事。1921年,张冠今于龙门师范毕业后,先后在川沙县徐家路小学、龚路镇明强小学和潘家宅小学任教。他在任教期间,结识了共产党员王剑山,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觉悟逐步提高,参加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等革命活动。1925年初,参加中国共产党。时值国共合作期间,张冠今同时参加了国民党(属川沙县党部)。
1926年初,张冠今受命返回海门,在三和镇小学、海门师范等学校从事党的工作。1926年春,张冠今在三和镇小学任教期间,积极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1927年春,成立海门县第一个中共支部——三条桥党支部,张冠今任支部书记,有党员十多人。
笔杆子与枪杆子的交响
不久,张冠今担任海门师范学校校长兼实验小学校长,工作重心转移到海门县城茅镇。他利用有利的社会地位,不断向学生灌输进步思想。他在讲课时,经常有目的地讲述革命故事,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明革命真理,诸如“鬼神是没有的”“菩萨是不会灵验的”“共产党要打倒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等等。他经常找学生谈心,把一些进步的书刊介绍给学生们阅读,引导青年学生走上革命道路。他还在学生中组织“自治会”“读书会”等进步团体,不断积聚革命力量。
1927年10月10日,张冠今领导和组织海门中学、海门师范、能仁中学、锡类中学等10所中小学的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冲击反动的国民党县党部,与正在海门搞“清党”的省党部特派员陈石泉进行斗争,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嚣张气焰,大大振奋了人民群众的斗争情绪。
10月底,中共海门县委成立,张冠今任县委委员,分工在海门西部农村及茅镇教育界,从事革命活动,发展党的组织。
黎明前的秘密战线
1928年,由于斗争形势的需要,党组织布置张冠今辞去海门师范校长职务,充任国民党海门县政府教育局科长;同年又改任国民党海门县党部执行委员兼宣传干事。他利用这些合法身份,秘密进行党的工作,先后组织了海门师范支部、天主堂(通海镇)支部、桃源镇支部,连国民党县党部内也有了共产党组织。
1928年至1929年期间,张冠今在海门西乡领导党员和部分农民开展筹饷活动及收缴地主枪支的斗争。1930年5月,海门党的组织遭到破坏。张冠今离开海门,前往江南,在吴江县震泽小学教书。1936年12月,国民党反动当局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第六条为借口,将他逮捕并押至镇江关押。后因病保外执行。1940年8月,张冠今病逝,终年52岁;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海门师范创办的中学被命名为冠今中学,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