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正文内容

镌刻在丰碑上的斗争智慧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3日 点击数:

在海门区烈士陵园展陈中,一份泛黄的“红黑点条例”手稿静静陈列,字迹虽已斑驳,却清晰记录着1943年海启军民在反“清乡”斗争中创造的独特智慧。这份诞生于烽火岁月的对敌策略,不仅是那段艰苦卓绝历史的见证,更彰显了共产党人“分化瓦解、区别对待”的斗争艺术。

1942年冬,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阶段,日伪军将苏北南通地区列为“清乡”扩大区,海启(海门、启东)地区陷入严密封锁与疯狂扫荡。面对敌人的高压态势,海门中心县委领导军民展开全方位反“清乡”斗争,“红黑点”运动便是其中极具特色的政治攻势。

据史料记载,当时海启军民针对汪伪人员采取“记点”制度:对改恶从善、暗中协助抗日的,记一个“红点”,累计十个红点可入“生簿”,予以宽大处理;对残害百姓、死心塌地为敌效力的,记一个“黑点”,累计十个黑点便入“死簿”,坚决镇压。这一策略如同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切割敌伪阵营——不少伪军、伪保长在“红点”感召下,开始偷偷为抗日武装传递情报、提供物资;而那些作恶多端者,则在“黑点”威慑下惶惶不可终日,有效削弱了敌人的统治基础。

记者在烈士陵园讲解员口中了解到,至今仍流传着许多与“红黑点”相关的故事:有伪保长为凑齐“红点”,深夜冒险给游击队员送粮;有伪军士兵故意放空枪,只为“抵消”之前的黑点……这些真实的片段,生动诠释了这一策略如何将政治攻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

如今,这份“红黑点条例”虽已完成历史使命,却在区烈士陵园中焕发新的意义。它不仅提醒后人铭记抗日战争的艰难历程,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困境中灵活应变、团结一切可团结力量的智慧与担当。正如区烈士陵园内铭文所言:“红点映初心,黑点鉴立场,前辈用智慧与勇气,为我们点亮了胜利之路。”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