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江心沙农场被一片蓬勃的绿意包裹,连片稻田如铺展在大地上的绿色绒毯,满眼皆是长势喜人的丰收预兆。田埂旁,多座智慧监测平台引人注目。
日前,苏垦智慧农业全域农情测控平台在江心沙农场正式运行,这套集气象监测、土壤墒情检测、智能远程虫情测报、稻飞虱智能测报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大脑”,让传统农场告别“看天吃饭”和“铁脚板”的粗放模式,迈入精准化、智能化管理新阶段。
近日,记者走进稻田间,只见多组监测设备已有序布设:田间地头的气象监测站实时采集温度、湿度、光照、风速等环境数据,土壤墒情传感器深埋地下,精准捕捉不同土层的水分、养分含量;而安装在田埂旁的智能虫情测报灯,利用现代光、电、数控技术,实现虫体远红外自动处理、拍照、整灯自动运行等功能,无人监管也能完成诱虫、杀虫、拍照等系统作业,并且远程传输虫情数据至管理平台。管理人员只需在手机或电脑端登入系统,即可实时查看农场全域的农情动态,实现“数据跑路”替代“人工跑腿”。农场技术员叶童一边查看系统后台的实时数据,一边向记者介绍:“以前判断土壤干湿靠经验,防治虫害靠巡查,费时又费力。现在,系统能自动预警土壤缺水、虫害滋生风险,我们根据数据精准灌溉、科学施药,不仅节水节肥,虫害防治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据了解,该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农情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与预警,帮助农技人员更快更精准地掌握农作物生长环境,为精准灌溉、施肥、施药等作业夯实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撑,不断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也可减少因气象灾害导致的损失。
智慧农业设备的落地,是江心沙农场推动农业现代化、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通过科技赋能,农场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和资源消耗,还实现了农情监测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江心沙农场农业中心主管陈民轩表示,智慧农业全域农情测控平台的推广应用,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科技兴农的生动实践,将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的精细化水平,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品质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