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至3月,全区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3个,新认定竣工项目14个,新认定达产项目11个……海门项目建设延续了去年以来良好态势,一季度产业项目调度综合评价指标勇夺南通市“龙虎杯”。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项目是强引擎、牛鼻子。海门聚焦“两项工作机制”“十二项专项行动”和“四项重点工作”,始终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头版头条”,突出源头大抓招商,“快”字当头猛攻项目,构建了从项目招引到转化达产的全生命周期推进机制,推动产业项目持续突破。一季度,海门新开工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新认定竣工项目、达产项目等指标均名列全市前列。
精准招引 带来项目“源头活水”
走进海门港经济开发区,年产20万吨风电核心零部件绿色智能铸造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中,大型机械的轰鸣声奏响了激昂的建设交响曲。
风电核心零部件绿色智能铸造项目由江苏振江铸造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是我区今年一季度新开工的重大工业项目之一,也是我区去年聚焦新能源产业链引进的强链补链延链项目,被列为今年省市重大产业项目。
“海门项目建设之所以持续突破,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精准招商,为项目建设带来‘源头活水’。”区重大项目建设办公室负责人说。每年,区委、区政府组织的经济工作会议第一个便是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动员会,明确全年项目招引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板块、各个条线。同时聚焦主导产业,以链式化的思维,将市场化招商与政府招商深度融合,通过精准招商,使海门成为中外客商投资的热土。仅去年,全区新签约并注册5亿元以上内资项目51个、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3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5个,招商引资工作全市第一。
今年,我区以“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为抓手,项目招引稳健开局。一季度,全区签约并注册重大项目17个,完成序时进度的109.7%,其中签约并注册总投资5亿元以上内资项目14个、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3个,分别完成序时任务的107.69%、120%。到目前为止,海门已经签约重大项目29个。
项目成功招引,为海门项目建设注入了动力源泉。到一季度末,海门签约注册的重大项目开工率达到44%,位居全市第一。
创新机制 跑出项目“加速度”
“双证齐发,刷新了我们对政务服务的认知。”握着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不动产权证和用地规划许可证,南亚新材料科技负责人难掩惊喜。这个总投资50亿元的省级重点项目,创下了“摘牌次日双证齐发”的海门速度。
南亚新材料项目是去年签约的重大项目,海门开发区专门组建服务专班,从土地的落实,到审批手续的办理,全程代办帮办,做到“人到即审核,审核即发证”。
南亚新材料项目审批速度之快,是我区创新项目推进机制取得成效的一个实例。今年,海门紧扣“快”字,创新实施“三库三级三色三位”项目推进机制,建立项目储备库、前期库、建设库“三库”,实施定期监测管理,通过逐级对接、逐步推进,形成项目“储备—前期—建设—竣工”滚动接续的良性循环。建立“区镇、部门、区政府”“三级”调度机制,加强项目建设全程跟踪服务保障。对全区重点项目实施“红黄绿”“三色”管理,通过绿色指引、黄色预警、红色督导,精准施策、分类指导,确保重大项目“天天有进展、周周有变化、月月出形象”。实施“三位”保障,从“优化组织协调机制、探索创新保障服务手段、坚持重点要素保障向重大项目倾斜”三个方面,提升项目服务水平。
“项目推进机制的创新,进一步压实了区镇和部门推进项目的责任,各种创新举措不断涌现,助推项目建设高速高质推进。”区项目办负责人说。一季度,海门竣工项目数,转化项目平均产出率、亩均税收、税收净增量等指标均名列全市前茅,项目规模质量全市第一。
优化服务 激发企业“内动力”
一季度,招商工业海门基地重大技改项目平面分段车间开工建设,船体生产线技改项目、涂装车间扩建项目、邮轮配套薄板平面线技改项目均转化达产,通过南通市认定。
招商工业海门基地是海门高技术船舶海工装备制造产业的龙头支撑,海门开发区邮轮办驻点服务,主动为企业产品交付对接相关部门和单位。在各单位的联合助力下,企业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去年基地开票销售突破100亿元。
服务是生产力,是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的关键措施。在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海门坚持“增量”与“存量”并重,一方面抓新项目招引,聚焦产业链推动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方面抓“快变量”项目,通过政府的有效服务,激发企业技改扩能、增资扩股。
海门建立双挂钩联系机制,深入推进企业服务大走访,深化“万事好通·马上办”平台作用,推进产业链供需对接,推动惠企政策精准直达,把最新政策送到企业“家门口”,把优质服务做到企业心坎上,全力提振市场主体投资信心。
在“营商”中“赢商”,带来项目的“接二连三”,已经成为海门项目建设持续突破的一个特色。一季度,海门新开工超亿元工业技改项目8个,占全区新开工项目的3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