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正文内容

坚持了40年,他在葫芦上雕出大千世界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8日 点击数:

家住城区富民新村的黄志平40余年如一日,潜心研究葫芦雕画技艺,被民间称为“葫芦大王”。

近日,记者走进黄志平家,迎面而来的是精心陈列的各类玻璃画和彩绘葫芦。这些葫芦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葫芦上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有的寓意“福禄双全”、有的则是“喜上眉梢”……今年84岁的他,已经从事葫芦雕画四十余年。

“和葫芦的结缘还得从我40岁的时候说起。”黄志平一边展示着他的葫芦,一边说。在1982年之前,黄志平主要从事玻璃画。一次偶然的机遇,他与在小学从事美术教学的陈宝龙相识,陈宝龙家里种了不少葫芦,闲暇时会将这些葫芦卖去上海等地,但是单卖葫芦价格较低,便思索着能否有所创新。正巧此时,陈宝龙看到了黄志平精妙的玻璃画作,就提出了将黄志平的绘画技艺运用到葫芦上的想法,自此两人开启了合作,黄志平也开始了他葫芦雕画的艺术生涯。那时候最流行的元素当数十二生肖,受此启发,黄志平的第一批葫芦作品就以十二生肖为元素,一经推出便大卖。

“在葫芦上雕画的第一步并不是画,而是先选葫芦。因为葫芦都是天然长成的,造型各异,这时候就要根据它的形状去思考哪个适合画画,哪个适合雕刻。”黄志平从柜子中拿出了一个人物造型的葫芦介绍道。该葫芦上肚呈圆锥形渐收,下肚呈球状,刚看到这个葫芦时,他心里就有了大概的构思:将葫芦的上肚作为人物的头部,雕刻出栩栩如生的神态,而下肚则塑造为身体,并在上面用四种不同字体篆刻了李白的诗词。

葫芦雕画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和技艺文化,还融入了传统的书法、绘画等元素。可以通过不同的刻法和色彩搭配,创造出各种不同的风格和形态,从而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在葫芦上雕画与纸上画画不同,要细心观察,特别是人物和飞禽走兽,形神体态以及颜色使用都需要不断地摸索研究。”黄志平说,“精品葫芦雕画可能一两个月才能做出一个,这个工作不仅是对自己手艺的热爱和追求,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我希望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到这门独特的艺术。”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