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乐镇麒北村的广袤田野上,鑫之海农场负责人张勇正带领农户们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答卷。通过“订单农业+科技种植”的创新实践,这个300亩示范农场不仅实现了亩产突破1200斤,更构建起“企业兜底、科技赋能、农户增收”的共富生态,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蹚出了一条新路。
订单保底,破解“价贱伤农”困局。“去年水稻价格波动剧烈,最低跌到1.1元/斤,但有我们的订单,农户每亩仍能稳收1800元。”前两天,记者采访时,张勇指着刚签订的协议说。今年年初,农场与上海米业达成战略合作,企业以1.5元/斤的保底价“应收尽收”,品种、种植标准均由需求方定制。这种“未种先销”模式彻底打破了“看天吃饭”的困局。
科技赋能,打造全产业链闭环。在农场育秧中心,智能灌溉系统正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水量,无人机在稻田上方进行病虫害监测。据介绍,农场组建了技术团队提供“保姆式”服务,从育秧移栽到富硒改良,从抗倒伏品种推广到高标准农田筛选,每个环节都有技术托底。“新种植品种‘上师大19号’虽种植期短至160天,但米质香糯,市场溢价空间达20%。”张勇说。
利益联结,构建共富共同体。“订单农业不是简单买卖,而是责任共同体。”张勇展示着合作农户档案,诚信度、种植水平等指标一目了然。对管理不善者及时止损,对优质农户优先分配订单,这种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产业链健康运转。更令人期待的是正在筹建的“稻谷银行”——农户可用稻谷抵扣农资费用,缓解资金压力。
产业联合,孕育裂变效应。站在稻田边,张勇描绘着未来图景:以农场为核心组建产业化联合体,统一供种、管理、收购;探索“二次返利”机制,让农户共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当订单价高于国家收购价时,溢价部分全部返还给农户,可真正实现‘种得越好、赚得越多’。”张勇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