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海门新闻>>正文内容

海门社会文明程度节节“高”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1日 点击数:

圩角河畔的步行道旁,绿树繁花,四季皆景;老小区里,旧貌换了新颜,抬头是蔚蓝的天空,低头是平整的草坪和有序的车位;24小时自助图书馆里,大人小孩沉浸在各类读物中,弥漫着浓郁而芬芳的书香;窗外,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活跃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这里是海门,我们共同的家园。六年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之路,这里每一天都在改变,特别是近几年来,海门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中的综合排名从全省第六、第四,到去年位居第三,又以“南通市海门区”的新身份提前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成为“十三五”完美收官的重要一环。如今在海门,最美景色,即在步履之中;最美文明,就在举止之间……

文明城市常态长效

城市环境是城市文明程度最直观的表现。早在上世纪90年代,海门就已建成全国卫生城市,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令所有海门人自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城乡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搬迁地块等区域的环境问题被逐一曝光。区委、区政府下大力气,从根本上进行环境整治。五年来,全区开展了“拆违拆破拆旧”专项行动,并与重大项目建设、水环境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城市形象。目前,全区已建成南通市级以上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18个、美丽乡村示范村27个。我区还按照“改造一片、成型一片、移交一片”原则,通过实施道路改造、外墙出新、增设停车位、更换落水管、补植绿化等,对30多个老旧小区进行了综合改造,进一步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环境。“小区墙面重新粉刷了。车棚里还装了充电桩,再也不用担心电瓶车充电问题了,真的很方便。”家住海南新村的黄老伯高兴地告诉记者。

“十三五”期间,我区在进行环境整治的同时,还不断优化社会秩序,提升市民生活的舒适度和幸福感。通过“治乱疏堵”相结合,全区交通秩序得以改善,停车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相关部门对主城区部分主干道进行仔细排摸,在保障交通有序、安全、畅通的情况下,在解放路、江海路、长江路、秀山路等路段增设停车泊位;针对学校附近每到上下学时段必成堵点的情况,实施“一校一策”,设置限时停车区域,划分不同年级接送点,增派交警现场疏导;马路菜场、占道经营、侵占绿地等破坏公共秩序的现象在创建过程中渐渐消失……“原来老城区停车特别难,这几年新增了几个停车场,还有专人管理,停车秩序越来越好,整个城市品质都提升了。”市民宋先生表示。

进入“十四五”,我区以“十二个专项提升行动”和“市民文明素养十大提升行动”为抓手,推动文明城市长效管理,实现从“阶段攻坚”向“常态长效”转变,不断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水平。

社会治理模式创新

6月9日,区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社会治理融媒体中心启动,这是全省首家区级社会治理融媒体中心。该中心以“搭建一个阵地、建强一支队伍、开发一个平台、汇聚一个矩阵、完善一套机制”“五个一”建设为核心,做大做强做响政法新媒体,全方位、立体化传播海门政法好声音,引领社会治理正能量。

近年来,海门在社会治理上不断探索创新。去年,倾力打造了区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它通过运用大数据、信息化、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成为全域汇聚、高度共享、深度应用的“城市大脑”。

昨日,记者在区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了解到,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上“总数据量”已达9700多万条。据中心负责人介绍,这些都是指挥中心宝贵的“数据资产”。为进一步打破部门信息壁垒、打通数据渠道,指挥中心按照“大集中、大整合、大共享”原则,围绕全要素网格、“雪亮工程”、12345热线、执法巡查等领域,全面汇集了41个部门数据资源,初步实现区域治理要素数据化、治理数据标准化,“数字海门”初具雏形。

依托实战型指挥中心,运筹帷幄、科学高效的“长江大保护”实战联动指挥已成为指挥中心“智慧苍穹”平台运用的常态。据介绍,该平台涵盖长江海门段58公里内涉及长江保护的全部要素信息,依托巡防执法舰艇、“海鹰”无人机中队形成了“水陆空”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防控体系,全面汇聚长江流域非法捕捞、非法采砂、非法排污等管控要求,系统链接起从“长江”到“餐桌”的全周期监管体系。去年以来,我区开展综合行政执法行动,成功查处违法捕捞案件26起,移送司法机关6起。

指挥中心还有个明显的特点——“全域统管”。目前,指挥中心全面汇聚网格化服务管理、12345热线、数字城管、“雪亮工程”等信息渠道来源,承担发现问题、信息归集、流转交办、协调联动、研判预警、督促检查、考核评价等职能,建立起了区、镇、村和社区、网格四级联动的扁平化、规范化指挥调度机制。

近年来,我区以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为抓手,注重顶层设计,突出资源整合,优化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下的“四治融合”新路子,为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海门撤市设区后,区委将现代化治理格局作为构建五大新格局、推动强区新跨越的重要内容,坚持高点定位,强化系统思维,切实提升治理效能,全力打造南通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杆。

志愿服务彰显品牌

志愿服务是文明城市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也逐渐成为城市生活中最温暖、最动人的篇章。行走在海门街头巷尾,身穿标有“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字样红马甲的志愿者随处可见,帮助孤寡老弱、劝导交通、爱心助学、献血、赛事服务……雷锋精神在他们身上绽放着耀眼光芒。

暑期来临,海门科技馆人气爆棚。在人群中,不少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激情洋溢地为参观者进行讲解,并通过操作有趣的科学实验,让大家更好地领略科学的魅力。这群志愿者来自海门中专的飞扬志愿者服务团队。这个团队于2009年成立,现有近200名学生志愿者,他们来自各个专业、不同年级,每月服务时长超500小时。“在家长和老师眼里,他们还是需要被细心呵护的孩子,但做起志愿服务很能吃苦。”海门中专团委书记、团队负责人杨滨榕说。

据悉,我区建立了三级志愿服务团队,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担任总队长的志愿服务总队;组建了由区级机关部门统筹社会组织建立的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惠民、科技科普、健身体育、道德宣讲、垃圾分类、扶贫帮困等专业志愿服务队;成立了由区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担任队长、支队长的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支队。志愿服务项目统一发布,由志愿服务总队负责整合资源,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做到“天天有主题展示、周周有活动发布”,切实提高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组织化程度。目前,我区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超26万,志愿团队631个。

在此基础上,我区着力打造志愿服务“家”品牌,不断提升志愿者专业化水平。海门“康教上门”团队成立于2015年,由区残联康复中心康复师、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团队、爱心慈善协会志愿者组成。该志愿服务队对全区不能到校接受教育或进入机构康复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开展“康教上门”活动,六年来送教1560次,行程5万多公里。2019年,该团队被评为全国助残先进集体。

随着志愿服务要求更加全面、细致、优质、高效,我区充分挖掘新时期、新形势下特色志愿者服务项目,逐步打造了社区医疗、扶残助残、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队和一批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实现了志愿服务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近年来,各志愿团队已开展“田间课堂”农业帮扶、小蜜蜂亲子阅读等普惠性志愿服务超3万场次,并组织实施了关爱失独群体、“代理女儿”亲情陪护等特惠性志愿服务。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