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海门新闻>>正文内容

集聚人才,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1日 点击数:

 

本报记者刘海滢   通讯员王友胜

 

在刚刚结束的首个“海门人才日”暨第四届东洲英才创业周上,25个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成功签约,一批高层次人才产业项目路演……高层次人才加盟、创业创新项目落户,将大大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海门经济转型升级。

区域经济要持续高质量发展,人才是根本。近年来,我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依托主导产业,通过政策集成、平台打造、人才环境优化等措施,集聚高层次人才来海创新创业。尤其是今年以来,我区聚焦“三个高质量”,全力推进“五大新工程”,进一步加大聚才力度,海门已成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集聚地。到目前为止,我区先后引育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等顶尖人才67名,入选省“双创计划”人才74名、省“双创团队”10个。“双创人才”入选数于2018年至2020年连续三年位居南通各县(市、区)第一,人才综合竞争力跻身全省8强。

 

构建完备政策体系

 

人才政策体系的构建,是提升区域人才吸引磁力的关键之一。近年来,我区聚焦“3+3”产业,先后出台了“创业海门‘523’人才计划”“人才新政10条”“人才强企10条”等30多项人才政策,聚焦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和邮轮产业,出台了人才发展专项扶持政策,人才政策覆盖了从“草根”到“顶尖”、从“海归”人才到本土专家等各个层面。

今年以来,我区更是将人才政策进一步优化、升级,紧紧围绕三个地标性产业、八条产业链,紧扣实业振兴工程,出台了《关于实施“东洲英才”培养计划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试行)》《“521”东洲青年英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海门区“东洲伯乐”社会化引才激励办法(试行)》,使人才引进和培育与产业、企业、企业家的培育更加深度融合。尤其是东洲英才培育计划中的14类人才培育专项,使人才培育面更广泛、更具体、更精准,扶持的力度更大。其中,我区对自主培养入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享受国家项目资助的同时,区财政给予人才本人一次性300万元奖励和培养单位200万元项目资助;对自主培养入选的“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顶尖人才,根据所获资助情况,区财政给予等额项目配套。此外,我区每两年遴选5名左右应用性研究和技术攻关的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培养期内根据科技项目实施情况,区财政最高给予100万元科研经费用于项目研发;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区财政给予所获资助50%的配套扶持,最高100万元;鼓励技能人才积极参加国际、国内技能大赛,获奖的最高给予50万元奖励;每两年选育10名海门区“首席技师”,每三年选育10名“海门工匠”,获评海门区、南通市、江苏省“首席技师”的,两年内给予1000元/月、1200元/月、1500元/月的人才津贴,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江苏省技术能手”“江苏工匠(江苏制造工匠)”等荣誉的,最高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打造人才集聚平台

 

临江新区的海门科技园是海门重点打造的科创平台,已成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集聚地。到目前为止,海门科技园已集聚了4名院士、25名国家顶尖人才、31名自主培育省双创人才、81名东洲英才、60余名留学归国人员。

科创平台是人才的承载地,只有打造高质量的科创平台,高层次人才才有施展才华的空间。近年来,我区加大科创平台打造力度,重点推进海门科技园、謇公湖科创园、正余镇机器人特色小镇等区域性科创平台建设,并以企业为载体,建立了6家院士工作站、1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32家研究生工作站、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孵化器,以及237家高新技术企业。

今年以来,我区进一步加大创新平台打造力度,以沿江科创带建设为契机,聚焦八大产业链,聚焦“一带”“两核”“三基地”,构建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的科创平台,集成化建设六大人才培养特色载体,加快推进謇公湖科教城、东布洲科学城和高端绿色制造、航天新材料、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基地建设,确保全年新建大院大所不少于2个、产业研究院2家、新型研发机构3家、重点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和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5个、各类科创载体100万平方米,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各1家。聚焦绿色钢铁、现代建筑、生物医药、机器人等重点产业,招引对口高校院所在我区设立研究生院或特色学院、博士后工作站。此外,我区支持企事业单位设立院士(科学家、专家)工作站(工作室);探索与上海、苏南等长三角核心城市联建基地、联办活动、联培人才等合作机制,促进人才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优化尊才爱才环境

 

近日,区委、区政府对海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专利奖优秀奖、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2020江苏百强创新型企业以及海门区人才优企、2020年度海门“30强”创新型领军企业代表进行了表彰,在全区进一步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浓烈氛围。

近年来,我区着力优化人才生态,建立并实施区领导联系服务人才等制度,在区镇服务中心设立“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设立“人才驿站”,在创新创业、融资担保、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收益以及安居落户、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为各类人才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到去年底,我区累计为30多家人才企业提供股权融资约13亿元,为高层次人才在海门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撑。

今年以来,我区提升引才、爱才、尊才生态环境,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出台《关于促进产业人口住房保障实施意见》,加紧推进各类人才公寓建设,确保3年内新建各类人才公寓100万平方米,形成从“一张床”“一间房”到“一套房”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同时,把基金作为一个重点,依靠财政科技支出撬动更多龙头企业、国有企业、科创企业及各类投资机构组建、运营科创基金、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目标3年内全区各类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00亿元。此外,我区依托全国创新挑战赛、东洲英才创业周等活动,大力招引一批“领军型”“研发型”“技术型”人才,从而使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3年内确保新引进培育海内外各领域高端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超过100名、领军型人才创业项目30个以上,新增国家、省、市级各类人才计划资助对象40名以上,人才综合竞争力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