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海门新闻>>正文内容

构筑人才集聚大磁场 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1日 点击数:

区域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海门通过健全人才政策体系、打造人才活动品牌、推进人才引育工程、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构筑人才集聚大磁场,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区人才总量已超过23万人,先后引育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等顶尖人才67名,入选省“双创计划”人才74名、省“双创团队”10个,人才综合竞争力跻身全省8强。

政策吸才 活动聚才

我区近日出台了《关于实施“东洲英才”培养计划的意见》,通过实施14类人才培育重点专项,打造六大人才培养特色载体,使东洲英才培养更为精准、更为实效,为“三个高质量”提供人才支撑。

近年来,海门按照适度超前、区域领先的原则,先后出台了“创业海门‘523’人才计划”“人才新政10条”“人才强企10条”等30多项人才政策,覆盖了从“草根”到“顶尖”、从“海归”人才到本土专家等各个层面。同时,聚焦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和邮轮产业,出台了人才发展专项扶持政策,推动政策扶持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精准的人才政策,增强了海门引才、育才的磁力。而海门依托“3+3”产业、三个地标性产业和八大产业链创设的各类特色活动,更是实现了产才的深度融合。近年来,海门先后主办(承办)了中国制造2025国家顶尖人才高端装备主题峰会、干细胞年会、中国创新挑战赛等重大人才活动十余场;举办了五届“海智杯”创业大赛,吸引了全球1500多个项目报名参赛,其中30多个获奖项目已经落户海门;高质量举办了三届东洲英才创业周活动,21场系列活动同期举办,先后有200多名国家顶尖人才和1300多名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知名企业集团、创投、孵化器的专家出席活动,把脉海门人才和产业发展,70多个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签约落地;实施了“千名校友资智强海工程”,成立了“校友服务联盟”,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成立了“双招双引”海门校友服务中心,把海门在外的知名校友“喊回家”,目前已有5个顶尖人才校友创新创业项目落户。

东洲英才创业周活动是海门创设的聚才载体,连续举办了三届,今年是第四届,已经成为海门聚才、引才的品牌。2020年第三届东洲英才创业周,超过10万人通过新华社云直播在线观看了开幕式,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的《海门拍了拍YOU——人才红利等你领》一文阅读量突破170万。

筑巢引凤 招才引智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海门始终坚持把创新创业平台作为承载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阵地,成功培育了一批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园区、社区、孵化区相融合的新型“双创”载体。目前,海门成功打造了临江新区科技园、开发区謇公湖科创园、正余机器人小镇等科创平台,这些平台载体已成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到目前为止,全区现有院士工作站6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12家、研究生工作站3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省级孵化器1个,高新技术企业237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等奖各1项。

近年来,海门科技园依托引进的200余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近百个省市级人才计划项目,吸引吸纳了一批优秀人才,其中院士4位,国家顶尖人才25名,自主培育省双创人才31名、海门市“东洲英才”81名,留学归国人员60余名,近百个项目入选省市级人才计划,累计获得资助超亿元。

同时,海门充分依托与上海零距离接壤的优势,面对上海,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先后举办了“招才引智上海行”“人才政策环境推介上海高校专场”“上海高校科技处长海门行”等人才活动20余场(次),促成35家海门高新技术企业与上海高校建立实质性合作,引进上海“双创”类人才40余名。依托上海各大高校院所、知名猎才机构、海门籍在沪专家学者、知名乡贤等资源,首批选聘了7名上海地区“引才大使”。在“引才大使”的内引外联下,近三年已有10多名国家顶尖人才从沪来海创新创业。

优化环境 用心爱才

近年来,海门以“想在企业前面,做到人才心里”为服务理念,依托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一站式”人才窗口,为高层次人才发放“绿卡”,设立“人才驿站”,在创新创业、融资担保、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收益以及安居落户、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为各类人才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

海门建立并实施了区领导联系服务人才等制度,推出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重大项目服务专员等“店小二”式服务举措,定期举办高层次人才创新沙龙、人才慰问、人才健康体检、疗养等活动,在全区上下形成了服务人才的浓厚氛围,让人才在海门感受到“家”的温馨。强化人才安居服务,制定人才公寓建设和管理办法,在城区优质地段土地中划出一定额度配建1.5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在北部新城规划建设8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各区镇建成和规划建设人才公寓面积超10万平方米。优化人才金融服务,充分发挥江苏银行、南京银行等机构在支持科技型企业和人才企业方面的金融产品优势,积极推广“人才贷”“投贷联动”服务,引进设立各类创投基金、私募基金、产业引导基金25支,管理资金规模近100亿元,累计为30多家人才企业提供股权融资约13亿元。

海门注重人才系统培养,积极组织实施国家顶尖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省“333”和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近年来,先后自主培养入选国家顶尖人才1名、“万人计划”专家2名、省“科技企业家”53名、“南通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8名,入选第五期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9人、南通市“226”工程培养对象106人。在南通地区率先启动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小镇(园区)创建工作,于2017年5月研究发布了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小镇(园区)评价指数,重点围绕行政友好、经济友好、文化友好、生态友好,打造具有创业创新、工作生活、休闲娱乐及较完备社区功能的综合性发展空间平台和服务体系。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