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乡镇要闻>>正文内容

余东镇:凝心聚力亮文明底色 砥砺前行展实践新貌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04日 点击数:

2023年,余东镇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围绕中心、因地制宜,统筹融合平台资源、完善升级活动阵地,深入开展了一系列接地气、暖民心、有实效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逐步探索形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余东“新路径”。

聚焦内涵、创新载体,绘就实践服务“同心圆”

不断凝聚先进理念创造力、身边典型引领力、本土文化影响力,全方位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质效。提档升级实践阵地。整合多方资源,推动文明实践阵地从分散建点到连片打造、全域推进。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中心,将富民村、余东古镇、希诺股份有限公司等点位串珠成链,形成集精神涵养、文化体验、企业带动等功能于一体,拥有地方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带。涵养培育文明乡风。充分发挥身边榜样示范引领作用,通过道德讲堂、事迹报告、表彰先进等形式积极宣传模范典型人物,带动广大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有效提高镇村社会文明程度。2023年共挖掘推荐道德典型人物8名,其中退休教师江丽萍获评2023年度“最美海门人”并向上推荐参评“江苏好人”。广泛传播优秀文化。积极探索文明实践与古镇优秀传统文化体验融合发展道路,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活动志愿服务项目。全年依托古镇内凤城剪纸坊、人民文创书店、余东剧场等实践阵地,组织开展非遗剪纸、阅读推广、送戏下乡、京剧联谊等各类文体活动60余次,以“文化风”助推“文明风”。

聚焦实效、整合资源,点燃实践活动“烟火气”

不断延伸服务“半径”、充分链接各方资源,按照“品牌+队伍+活动”模式,全面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供给能力。理论宣讲“接地气”。持续深化“运河红漾”理论宣讲品牌,不断培育壮大理论宣讲队伍,利用运盐河畔、古镇梨园、宅上党小组等微小阵地,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七进”宣讲活动,全年累计开展理论宣讲活动180余场,将党的创新理论及时传达到基层“神经末梢”。志愿服务“冒热气”。坚持深化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品牌“多点开花”。提炼形成“‘四民’空间”“和美土地堂”等19个村级志愿服务品牌,组建181支志愿服务队伍,以党员干部为抓手,充分调动辖区居民、社会各界参与积极性,不断织牢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网。文化活动“聚人气”。常态化推进余东剧场“周周演、周周映”模式,邀请省文艺志愿团队、上海梦青艺术团等优质剧团以及本地艺术团、京剧联谊会等到余东剧场进行惠民演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夜模式”服务,举办纳凉文艺晚会、夜间读书分享会、全民健身等近40场晚间活动,以多样化的活动凝聚民心、汇聚人气。

聚焦成果,把握关键,架起实践为民“连心桥”

始终坚持把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作为评判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根本标准。常态组织惠民服务。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与“我为群众办实事”紧密结合,围绕群众日常需求,组织集中义诊、关爱慰问、电影下乡等丰富多样的惠民活动,紧扣重要节日时点,开展 “新春送万福”“非遗年俗节”等主题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把精神文化食粮送到千家万户。全力推进民生实事。以文明城市长效管理为契机,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农村户厕改造、人居环境美化、雨污水管网建设等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感受创建“温度”、分享创建“红利”。强化督查考核制度。制定季度评估标准和年度考核验收标准,将评估验收和指导督查相结合,形成良好的工作推进机制。联合镇纪委、大督查办等部门,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成果纳入村居年终考核,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下阶段,余东镇将继续深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切实扛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村镇”的责任担当,坚持拓阵地、强队伍、出亮点、树品牌,不断推动文明实践“服务精准化”“活动多元化”“阵地集约化”,充分凝聚精神文明涵养,加速释放新时代文明实践在余东的新活力。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